新闻两点论 曾勋
前不久,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官宣自12月1日起实行免票政策,此举被不少网友点赞。当前灵隐寺门票为30元每人,进入灵隐寺须经过灵隐飞来峰景区,另须购买45元门票,合计75元。
“让飞来峰‘飞入寻常百姓家’”,彰显了文化遗产应由全民共享的进步价值观,也展现了一座旅游城市在文旅发展上的开放思维与长远眼光。这不是杭州第一次打破“门票思维”,早在2002年,杭州率先拆除西湖环湖景区的围栏,使西湖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形成了独特的“西湖模式” 。
近年来,一股“筑墙挡景”风气曾悄然兴起,某些地方的景区修筑高墙,防止游客“蹭景”,这些举措引起公众广泛争议。一堵堵围墙挡住了游客视线,更暴露了部分管理者画地为牢、与开放时代精神相悖的保守治理逻辑。随着舆论压力加大,不少新修的高墙又被拆除,但拆不掉公众的“心墙”,这些景区给公众留下“保守”“封闭”的印象,有人就指出,这如同“严禁偷窥祖国大好河山”,总让人心里膈应。
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票政策,是文旅产业发展思路的又一次转变,“还景于民”的策略兴许会给某些“抱残守旧”的景区带来一点启示。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各地政府要意识到,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下调和免费是一个大的方向,既是政策上的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景区日常维护上,要多元化筹措财政保障,要通过数字化、商业化创新、文旅融合,给景区带来更多元化的收入。
杭州的经验表明,“放弃前端收入、撬动后端消费”模式确实打开了“后门票经济”的广阔天地。虽然门票收入没有了,但随之而来的大量客流,会显著带动景区内餐饮、文创、特色活动等消费增长,城市口碑和治理也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产生积极变化,从而形成文旅促经济、经济反哺文旅的良性循环。
最近,不少地方意识到,“景点运营”向开放的“城市经营”跃升才是当下文旅产业应走的新路子。不少地方开始定制景区免费政策,比如,全国学生今冬到吉林梅河口均可享全城景区免票优惠;江苏泰州市文广旅局宣布,至2026年“苏超”开赛,全国带“州”的设区市市民凭身份证在当地11家收费景区免首道门票,另有30家景区免费入园……文旅产业这条赛道,说到底,已从资源驱动转向治理能力驱动,其竞争本质上已成为治理水平的较量。这要求治理者不仅要有前瞻的战略智慧,还要有打破路径依赖的改革勇气,以及构建产业新生态的创新意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