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邓也
近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一甘蔗农场推出“偷甘蔗”活动走红。
夜幕下的甘蔗地,手电筒光交织闪烁,游客穿梭其间体验“偷甘蔗”的乐趣:成功偷出甘蔗9.9元一根,如果被“逮到”则15.9元一根。据农场主“甘蔗哥”估算,每日平均有近万名游客涌入活动现场。
“偷甘蔗”走红,是跳出传统经营思维,用趣味化设计激活消费活力。农场没有简单地一买一卖甘蔗,而是以“偷”为噱头打造互动场景,将简单的农产品消费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成功抓住游客追求新鲜、渴望刺激的心理。9.9元与15.9元的差异化定价,通过“被逮到加价”的小规则区别对待,增添了充分的竞技感,让消费过程充满趣味。
乡村文旅创新,并非需要多大规模的推陈出新,也不是刻意追求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通过立足本土的精准挖掘与巧思构思,就可以实现。“偷甘蔗”策划的出圈,本质是经营者读懂消费需求、盘活乡村资源,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普通甘蔗成长为特色项目甚至特色IP。这也启示更多经营者无需盲目跟风,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产品、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通过趣味化、互动化等方式,也能让乡村资源“活起来”、消费场景“火起来”。
当然,走红之后也需要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让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口碑,如保障游客安全、规范体验秩序、避免甘蔗浪费、控制环境污染等。对于甘蔗农场出现的一些浪费现象,当地文旅部门正在加强引导,也在策划一些文明宣传。参与游客也要从我做起,不能只顾自己“偷着乐”,而让废弃的甘蔗倒在地里“呻吟”。如此,才能让“偷甘蔗”活动不仅能“一时爽”,还能“一直爽”。期待这样接地气、有巧思的乡村创新案例越来越多,让乡村文旅有烟火气,更有竞争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