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 | 星际航行学院来了,中国“太空探索”迈向深空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星际航行学院”,不再是科幻。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确认,该校航空宇航学院更名为星际航行学院。想象一下,浩瀚宇宙,穿行在太阳系漆黑背景中,回望地球,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粒蓝点。

科幻走进了现实。

3天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上介绍,将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问题,在“十五五”期间组织实施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在内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力争在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其中,系外类地行星探测,通俗地说就是寻找“第二个地球”。

这让《流浪地球3》还怎么拍?!科幻作家刘慈欣今年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科幻小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科技发展速度太快,许多曾经遥远而神奇的事物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变得平淡无奇,导致幻想与现实间的张力减弱。以往的科幻大片,距离现实主义片,已经不那么遥远了。而中国和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太空探索的主角。

如今,我国在太空中拥有世界唯二的空间站之一,本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刚刚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应急发射任务。作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启动十五年来,“悟空”号发现宇宙线硼核的能谱变硬结构,“夸父一号”观测到双日珥爆发,“慧眼号”在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天体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不管懂不懂得起,这些听起来就很牛、实际上是真牛的重大科技成果,筑牢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坚实根基。

鸿蒙、夸父、悟空,这些承载着千年中华文化符号的命名,在时空的经纬交织中,远古神话、民族梦想与尖端科技相融合,踏长空、登九霄,古老梦想在现实绽放。

非但如此,今天中国空间科学已经脱离了“跟跑”阶段,正在从 “并跑”到“领跑”,成为推动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中国在太空中向前的每一步,将成为人类前进的一步;人类探索太空的史册上,必将不断镌刻下中国的新发现新贡献。

太空里的中国印记,藏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个时候,我们更加理解了国家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意义,不仅是在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破解“卡脖子”的困境, 夺回“发展主动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并且充分激发了创新这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以中国人智慧和勇气,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卓越贡献。

从太空回望,地球之上没有国界。今年,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他们亲手拍摄的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中分享,当他们从太空回望地球,所有地面上的纷争、边界、分歧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颗需要全人类共同呵护的脆弱星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