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宋凯
央视近日曝光的所谓“三无飞机”黑产业链,让公众“瞳孔地震”:山东邹平市魏桥镇一家面条厂,利用简陋工具,偷偷违法私制“三无飞机”(又俗称“”手搓飞机”)并对外销售。这些看似“草台班子式”的制造与交易方式,并非个案,而是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某些领域出现的“跑得太快”。表面上是“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本质上却是以规避监管为路径,以压缩成本为突破口,将飞行这一高风险活动“简化”为农田试飞、二手平台交易的危险尝试。
低空经济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不良商家逐利的新领域。从载人飞行器到低空物流、应急救援,未来空间巨大。但再大的市场,也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任何航空器,无论大小,无论是工业级产品还是个人娱乐设备,都必须以安全可控为前提,这既是法律红线,也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三无飞机”事件的警示在于:一些从业者误把“创新”理解为“可以不按规矩来”,甚至利用行业理解差、设备通用性强等特点,在监管边缘游走。比如,以“配件套材”包装整机、在二手平台低价售卖、试飞在农田完成等做法,看似“民间智慧”,实则埋下巨大隐患。技术可以灵活,机制不能含糊;市场可以活跃,安全绝不能“灵活处理”。
监管部门的迅速介入和地方政府的全面排查,是对产业秩序的及时纠偏。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此次事件作为推动行业治理升级的契机——完善资质审核链条、强化生产端监管、推动飞行空域科学管理,同时通过科普方式让公众真正理解“飞行不是儿戏”。
低空经济的未来,需要的是放心飞、敢放心地飞,而不是靠“野路子”撑起的冒险飞。只有让创新飞得更稳、更安全、更规范,这个产业才能真正飞得更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