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宋凯
近日,成都的王先生因被“强制休年假”引发广泛关注,让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浮上台面:带薪休假,本应是福利,为何常常“休”成了误会?
事实上,年假的确需要企业统筹安排,这是法律赋予的,但法律也同样强调“协商优先”四个字。换言之,公司安排可以“统一”,但过程不能“单向”。王先生的不满,并非抵触休假,而是不愿在毫无沟通的情况下被简单一句“通知”带走协商权。
这恰恰折射出当下不少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的“细节短板”。在数字化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流程越来越顺畅,但沟通方式却可能被“格式化”——一条短信、一句指令,效率是高了,人情味却少了。员工的真实感受、个人安排,往往被忽略,而这恰恰是稳定团队、提升凝聚力的关键变量。
从管理视角看,企业主动推动员工合理休假,有助于规划生产节奏,也能在制度上避免未休年假的累积带来后续补偿压力,是合规也是必要。但“方式做对”比“把事做完”更重要。若能在年假安排前做一次简单的沟通征询、划定可休时间区间、提供一定的灵活度,员工会感受到被尊重,管理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从员工层面看,也需理解企业在经营和制度执行上的现实需求。主动沟通、及时表达、共同寻找可行方案,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参与企业治理的一部分。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初衷,是让每个人在忙碌中能得到歇息,而不是成为劳资之间的“拉扯点”。当沟通多一点、尊重足一点、制度跑得更精细一点,休假自然回到它原本的位置:让人休息、让企业运转、让关系更有温度。
带薪休假不是管理难题,而是沟通艺术。把话说在前,把心放在一起,才能让制度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