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立峰
近日,成都市民陈女士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其所在星河名居小区即将增设电梯,可能导致占用消防通道。这个表面上看似一个简单的“占用消防通道”的技术性质疑,实则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程中普遍性的具有争议的问题。
经记者实地走访调查,陈女士反映的小区建成于2002年,是典型的多层老旧小区。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小区原始设计并未规划专门的消防车通道,因此所谓“电梯占用消防通道”在技术上并不成立。这一事实澄清固然解决了当下的项目推进障碍,但值得关注的,为何在政策清晰、程序合规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对声音?
老旧小区改造的本质,是在既定物理空间内重新配置公共资源。当多数业主享受电梯带来的便利时,少数业主对消防安全、采光通风等合法权益的担忧也应得到充分尊重。但由于业主自治组织在协商过程中的透明度不足,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上的主动性不够,物业服务企业在资源协调上的前瞻性缺失,导致出现反对增设电梯的情形。
理想的社区治理应当是良性互动、多方协同。试想,若业主委员会在起草协议时能主动公示通道增宽方案,住建、消防部门在日常宣传中明确告知市政道路可作为消防通道的补充功能,物业企业在项目启动前及时引导业主申请新增消防通道,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恰恰是预防矛盾升级的关键。
更深层地看,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区关系的重构。而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需要现代化的设施,更需要建立在日常沟通、相互理解和权利平衡基础上的信任与合作。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