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当良善被贴上“薅羊毛”的标签:谁在审判,谁在受伤?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张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俗语,在今日网络空间依然振聋发聩。近日,吉林邓女士因登山视频中背包和衣服上的“吊牌”未剪,遭到大规模网络暴力,被嘲讽为“吊牌姐”“薅羊毛”“恶意退货”。事件随后反转——这些被误认为是商品吊牌的卡片,实为公益寻亲广告。邓女士保留它们,只为帮助失散儿童回家。

这起事件中,部分网民仅凭表面现象就开始扮演“道德审判官”。他们看到邓女士衣物上的吊牌,便立刻与近期被曝光的“恶意薅羊毛”现象挂钩。评论区充斥着“原来网上说的不剪吊牌好退货的人真存在啊”“你看她另一个视频,惯犯了”等自以为正义的指责。

事实呢?邓女士澄清,衣服是2023年购买的,早已过了退货期限。背包上的挂件也只是商家自带的普通牌子。而所谓“另一个视频”中的吊牌,实为失联儿童寻亲卡。

需要引起警觉的是,事件发酵中,网络暴力迅速从对“吊牌”的质疑,升级为对邓女士个人的全方位攻击。有人用“活不起就别活”进行人身攻击,更有人攻击外貌、拿她的账号IP搞地域黑。邓女士透露,她的账号私信、评论区几乎全是谩骂,“一打开就是几千条”。

显然,语言霸凌超出了正常讨论的范畴,成了赤裸裸的网络暴力。部分网民将网络当成了负面情绪的发泄场,真相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重要。

事实上,针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乱象,我国已相继出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规通过明确网络暴力性质、强化网络平台责任等措施,为打击网络暴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造谣传谣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或公然侮辱他人,最高可处十日拘留并处五百元罚款。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诽谤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事件反转后,部分网民向邓女士表达歉意。相关服装品牌负责人也站出来,确认其产品带有公益寻亲吊牌。品牌方还赠送邓女士一套全新的滑雪服,为这起事件增添了一抹暖意。邓女士感慨:“希望大家都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站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毫无证据地去攻击别人。”

社会互信的基石,由无数微小的善意言行凝结而成,也能被轻率的恶语沙砾侵蚀。网络给了我们空间表达观点,但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时刻映照并衡量着我们每个人的数字素养与理性成色。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