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常秦
《围城》里方鸿渐不敢拿出来的“克莱登大学”博士证书,现在不仅有人敢亮出来,甚至一路绿灯,勇攀“学术高峰”。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前任首席科学家郭某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科研经费被警方调查,校方随后宣布解除其聘用协议。这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亟需深刻反思与系统整改。
郭某的履历堪称“华丽”——“高考状元”“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德国洪堡学者”等头衔令人目眩。然而,这些光环经媒体查证后纷纷破灭:有的利用重名巧合,有的纯属子虚乌有。令人震惊的是,如此拙劣的造假手段,竟能通过高校的层层审核,最终登上“首席科学家”的重要岗位。这不能不让人质疑:这所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首要问题,是审核机制的严重失守。媒体通过简单的网络搜索就能发现的疑点,专业的高校人事部门却没有察觉。这种“审核失灵”现象背后,是管理责任的缺失和制度的形同虚设。当基本的核实工作都无法落实,所谓的人才引进就成了一场冒险的赌博。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对“人才头衔”的盲目追逐。在急功近利的学术生态下,一些高校将引进“高层次人才”视为快速提升排名的捷径。他们热衷于用华丽的头衔装点门面,却忽视了对其真实学术水平的考察。这种“头衔崇拜”的倾向,为郭某之类的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一,郭某占据重要科研岗位,挤占了本应属于真才实学者的资源,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其二,造假者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不仅误人子弟,更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其三,这类事件屡屡发生,持续消耗着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损害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要杜绝此类闹剧重演,首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人才引进审核机制,推行第三方背景核查,完善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其次,要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引进造假人才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更重要的是,要破除“唯头衔论”的误区,建立以实际学术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真才实学者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这起事件既是一记警钟,也是一次改革的契机。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唯有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制度保障,才能让学术界“南郭先生”无处遁形,还学术圈一片净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