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陈艾婧
近来,各类以“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为名的AI魔改内容在网络悄然兴起,并迅速流向低龄受众。这些夹杂血腥、低俗元素的AI生成的动画形象,不仅被大量传播,甚至被制成盲盒、积木等热销商品,成为孩子之间的“社交密码”。
当技术的便利与孩子的成长权益产生冲突,这无疑为我们敲响警钟:技术创新的伦理底线不容模糊,孩子纯净的认知世界更不应被流量至上的商业思维肆意侵扰。
孩子天性向往新奇,正如鲁迅童年时对绘图《山海经》的渴慕。作为中国古代奇幻百科全书,《山海经》以其瑰丽想象承载着先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然而,当下这些所谓“AI山海经”,没有门槛、不讲逻辑,其中来回重复的“咒语”、夸张怪诞的氛围、暴力血腥的冲突,不断刺激孩子们的感官。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调查显示,近半数学生难以识别“AI幻觉”——那些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信息,连成人尚且难辨真伪,何况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孩子?当AI魔改的失序内容泛滥,不仅侵蚀文化根基,还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行为,扭曲其对世界的理解。
乱象的背后,是技术红利与流量逐利的失衡。AI能快速生成视觉震撼、脑洞大开的内容,天然契合猎奇需求,而传统审核机制难以完全应对。更甚者,部分平台在算法推荐与商业利益驱动下,对违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陷入魔改内容循环。一旦“生产—传播—变现”的灰色链条成型,创作者与商家往往选择性地忽视内容底线与社会责任,使本应服务于人的技术,异化为收割流量与资本的工具。
技术本身无分善恶,关键在于正确使用与约束。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也要警惕其滥用可能造成的伤害。
遏制AI魔改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必须构建立体防护网。监管部门应加快细化规则,依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明确AI内容创作红线,提高违法成本;平台须强化主体责任,利用技术提升审核能力,落实AI内容标识制度,切断违规内容传播与变现的渠道;创作者与商家则应恪守职业伦理,以技术赋能文化创新,而非投机牟利。同时,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不可或缺。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对AI内容的理性认知与辨别能力。
AI的浪潮不可阻挡,童年的成长亦不容试错。唯有让技术回归向善的本位,孩子们才能在清朗的环境中,真正领略《山海经》的奇幻壮丽,走向一个更具想象力,也更健康的未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