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11月7日上午,天全县喇叭河镇二郎山脚下,随着挖掘机第一铲破土,四川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座承载着四川人民数十年期盼、将惠及 3400 万人口的超级水利工程,终于从设计图纸跃入现实。
谁能想到,“千河之省”也缺水,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的四川,看似水润天府,实则深陷资源错配困境。数据显示,占全省80%生产总值的四川盆地腹地,水资源量仅占全省20%;作为成都平原“生命线”的岷江流域,2030年后或将面临严重缺水危机;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早已突破国际警戒线,单一水源供给模式更暗藏生态隐患。大渡河与岷江隔山相望却“咫尺天涯”,留下“水在川西流,人在川中愁”的无奈。在此背景下,引大济岷工程成为破解水资源困局、支撑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
引大济岷工程以大渡河之水补岷江之缺,在都江堰灌区实现“新老水源”携手,构建起双水源双通道供水格局,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四川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顽疾,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同时,作为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的关键“一横”,引大济岷工程还将逐步织就覆盖川西、辐射成渝的立体水网,推动“千河之省”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提升的综合优势,为四川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打造战略支点注入强劲“水动力”。
超越单纯的输水功能,引大济岷工程作为四川“一号工程”和国家“两重”标志性项目,更是集多重战略价值于一体的发展载体。新增179万亩、改善591万亩灌溉面积,为“天府粮仓”筑牢灌溉保障;覆盖8市43县(市、区)的供水网络,为城乡生产生活提供稳定水源;连通五大江河的水利脉络,将助力成渝地区生态廊道建设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筑牢。以水为媒,引大济岷工程巧妙串联起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任务,彰显以系统思维破解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矛盾的战略智慧。
从李冰父子筑都江堰福泽天府两千余年,到今日引大济岷穿山岭解现代水荒,四川人民斗水治水、与水共生的智慧和勇气一脉相承。这条穿山越岭的“水脉”,不仅润泽着广袤土地,更激活了滋养民生的“动脉”与驱动发展的“经脉”,助力四川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书写新时代川蜀振兴的优异答卷。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