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这个秋假成了孩子的礼物,家长的“考题”

新闻两点论 罗敏

窗外的银杏正黄得灿烂时,全国多地的秋假通知正飘进家长群。下周三起,成都中小学生的三天秋假即将开启,而在更早的10月底,湖北咸丰的孩子们已通过衔接周末享受了9天连休;浙江多地则集体将秋假锚定在11月中旬。只是这份让孩子“触摸自然”的善意,正撞上成年人世界的坚硬现实。

政策设计带着草木清香,为童年撬开一扇呼吸的窗。孩子们可以暂别题海,在金秋触摸自然脉搏。有家长拍手叫好,也有家长无奈没招。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劳动者周均工作49小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职场人加班情况报告》显示,仍有38.7%的职场人几乎每天加班。上班的家长们,在时间匮乏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孩子秋假,不免“心有余而‘假’不足”。

银杏叶还没飘进书包,网络上已炸开锅:“双十一预售关键期,公司根本不批假”“娃在家,就手机电视来回切换”“没人带娃的,请保姆带三天?求解法借鉴借鉴”。

面对困局,学校托管服务的迅速落地值得肯定。成都要求学校开放免费托管,湖北利川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开设托管点。我们看到了教育系统解决问题的诚意。但也有家长反馈,托管不外乎“作业辅导+动画放映”。而更多的家长碍于“别家孩子都回去了”“免得打扰老师”的心理压力,默默“扛下”。

政策的善意固然值得掌声,但同时需要用完善的制度机制来守护。比如,如何保障家长的年休假与学生的秋假顺畅衔接,让儿童假期与成人休假权焊接成闭环。又或者优化托管班这一普惠的解决方式。制度健全下,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自然、远离题海、接受文化艺术熏陶,避免宅家沉迷屏幕。

在教育部门呼吁“校家社协同”时,不能对家长的时间困境视而不见。孩子抬头看银杏飘落的诗意背后,不该是父母低头递交请假条时的窘迫。我们所说的教育关怀,是孩子奔向旷野的脚步声响起时,政策也为父母的陪伴铺一条同行的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