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丨记者不会被取代,但需要迭代——写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11月8日,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键盘叩响深宵案几,采访车灯刺破晨雾,录音笔封存未竟追问。记者步履未歇,奔忙在现场的征途,躬耕于时代长卷的撰写。这份奔赴,恰是新闻人对良知的坚守,对时代的应答。

这些年,生成式AI狂飙突进,信息洪流持续冲刷媒体场域,算法正悄然改写传播逻辑。“流量为大”的法则下,“记者会被AI取代吗?”这声焦灼叩问,是对“何为新闻本质”的提问。

不过,人工智能可代替程式化写作,却号脉不了时代体温;算法善抓热点,终难捕捉人性微光。AI写不出急诊室的生死博弈,道不明乡村振兴的烟火肌理。根源在于其无脚力踏遍现场、无眼力甄别真伪、无脑力洞穿表象、无笔力承载人性体温。

技术演进不会消解记者价值,只因任何时代都需洞见真相的锐眼、记录变迁的笔触、触碰心壁的温度,更需凝聚共识的精神强音。“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接,新时代记者立在技术与人文的榫卯之处,既做时代的忠实注脚,也做历史的主动推手。守正者不僵,创新者行远,以一流笔力讲好高质量发展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精神基石。

以实地走访打破茧房,用交叉求证戳破虚妄。记者不是“信息搬运工”,而是迷雾中的“事实勘探者”,技术愈“精明”,坚守愈珍贵——冒风雪访山林、守工厂记转型、坐田埂听农声,这份对职业的深耕,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灵魂重量。

记者不会被取代,但是需要迭代。记者的迭代,从来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重塑。VR引读者“入”现场,数据化复杂为明晰,互动促双向奔赴——技术从非对立者,实乃赋能之翼。以技为舟,载真实内核与人文灵魂,渡向更广阔受众。

记者之路,是一条无尽的出发之路。时代疾行中锚定价值坐标,技术迭代里坚守以人为本,致敬,赶路的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