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牟津雨
曾被誉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降温——其核心产品片仔癀锭剂,从被热炒至1600元一粒的高点,到一些电商平台实际售价590元一粒(较官方指导价跌幅超22%),可谓“腰斩”。从狂热追捧到价格倒挂,片仔癀的价格退烧是一场背离药品本质的炒作泡沫的必然破裂。
“十年增长神话”终结,“药中茅台”不再是“社交货币”。片仔癀是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处方和工艺受国家保护,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然而,因为社交平台过于夸大其保健效果,辅以“茅台配片仔癀”的商务噱头,让片仔癀一度脱离了治病属性,黄牛趁机囤货制造稀缺假象,使其单粒利润一度高达数百元。
此次价格回落的背后,是药品“治病救人”本质属性的归位。片仔癀的官方定义清晰指向“热毒血瘀所致病症”的治疗功能,权威专家早就警示其非保健品,非治疗人群服用可能引发肠胃不适。但炒作热潮中,专业声音被淹没,甚至有人跟风囤货至过期,沦为“烫手山芋”。如今销量下滑、库存积压的现状,价格泡沫退去,恰恰是对“药品=理财品”谬误的纠偏。
药品,不能成为炒作的筹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药品管理应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社会共治”的原则。药品具有特殊属性,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更不能也不应沦为纯粹的市场投机商品。
片仔癀价格退烧,带来的警示是多元的。作为制药方的药企,必须发挥药学服务职能,坚守做药人的初心;相关监管部门,既要紧跟药品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处置可能存在的刻意炒作和囤积居奇等现象,也要进一步强化对公众用药的指导和健康科普;消费者更不能“病急乱投医”,应理性选择药物。如若只追求“贵的就是好的”“一药难求必须囤”,从众、求异、攀比……最终导致乱象丛生。当药品回归本质属性,当稀缺药材真正流向需要的患者,医药市场的健康生态才能构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