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徐也晴
近日,“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一事引发争议。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豆芽定价的讨论,但深层次里,消费者探讨的是商家背后那套令人反感的“算计逻辑”。
这并非商家无意之举,而是精心织下的网,让消费者有种“我被麻辣烫做局了”的即视感。争议围绕杨国福“2.88元/50g”的标价方式展开:刻意将一个巨大的单位价格,拆解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数字。试想一下,如果商家明码标价“豆芽28.8元/斤”,那么还会有多少顾客选择在此消费?
这不是单纯的“贵”,而是一种“坏”,商家“吃相”难看。尤其在麻辣烫、麻辣香锅这类自选场景中,消费者经常会遇到“克重刺客”。在忙于挑选各类菜品时,人们很难在瞬间完成“50克到1斤”的心算转换。大脑接收到的是“2.88元”这个看似可以接受的信息,直到结算时,林林总总的菜品叠加在一起,才发现账单远超预期。此时,碍于面子或已加工完成,大多数人也只能无奈接受,吃个“哑巴亏”。
消费者并非拒绝高价,而是拒绝与价值背离的高价。不难发现,现在人们是愿意为卓越的品牌、优质的环境、独特的体验或稀缺的产品支付溢价的,但纵观此次事件,一碗麻辣烫里的豆芽,并未提供与之匹配的额外价值,甚至严重破坏“情绪价值”。它只是利用了在这个特定的消费场景中来不及进行单位换算的“时间差”,完成了一次收割。
许多人并非缺乏消费能力,而是陷入了“套路疲劳”。无论是按人头收取几块钱的茶位费,还是用糖果找零,这些看似微小的“算计”,在不断累积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与耐心。当品尝美食、购买心仪之物这些原本带来快乐的行为,变成需要时刻提防陷阱的博弈,消费意愿便会在无形中被抑制。
因此,消费者对“28.8元豆芽”的“斤斤计较”,绝非小题大做。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压力”,是维护健康市场环境的必要张力,最终形成监督的合力。若无这般监督,这些藏在麻辣烫中的“豆芽们”,下次又会“烫”到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