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王一理
近日,《心动的信号7》女嘉宾翁青雅跨界主持对演员朱珠的专访,因其表现失误被网友称为“社交灾难现场”,相关话题词随即冲上热搜榜单。
这场直播争议中,网友们一边批评翁青雅的“不专业”,一边赞扬朱珠的“高情商”。但当一场采访呈现出主持人“根本没做任何准备”的效果,自然会演变为一场舆论风波。即便网红翁青雅事后公开道歉,也难以平息公众的质疑。
流量不能替代功底,专业出镜采访与网红日常创作,有本质区别,并非“颜即正义”。采访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或信息传达,而是需要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前期的资料研究,现场的引导对话、深度挖掘、临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台风和适应镜头前的形象气质,是一门具有一定门槛和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艺术。传统媒体环境下,专业主持需要经过系统训练和刻苦实践,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最新一季,正是主持人核心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集中展现。公众可以在节目中看到,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清晰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度的反思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足够的知识储备。
当下,许多网红、KOL(备注:关键意见领袖)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惊人的流量数据,能够获得许多专业记者都难以企及的采访机会。品牌方更看重的是他们背后能够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潜在力量。翁青雅能够采访到知名艺人朱珠,正是这种流量逻辑的自然呈现。
当流量成为通行证时,本该精益求精,如若将专业素养抛之脑后,“翻车”亦在所难免。当专业壁垒被流量随意跨越,当扎实的准备被即时的人气所替代,其实是对专业精神的不尊重以及对知识价值的摒弃。网红当主持人应该会更受追捧,但如若因准备不充分让受众看到翻车现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在这个事件背后,人们远不止是对翁青雅个人能力的质疑,还有对机会不对等、专业价值被稀释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当网红离开舒适区,当专业领域错位,即使坐拥流量,露怯是必然。翁青雅事后道歉“第一次见朱珠真的太激动太紧张了”,并承诺“未来会继续努力成长”。虽说新人出道,当“多多关照”,但归根结底,只有让专业素养及时为流量补位,网红才有望“长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