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何嘉琦 海报 葛仙雅
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今年活动主题为“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因早期症状隐匿、知晓率低,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
在四川,慢阻肺这一“沉默的杀手”,2023年的死亡率高达125.43/10万,60岁及以上人群随年龄增大死亡率增高,更令人忧心的是,2021年四川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知晓率仅1.76%,相当于1000个人有824个人对慢阻肺知之甚少。
慢阻肺的科普教育和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本期“顶流医声”直播,川观新闻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富强、副主任医师安静、主任护师冯梅三位教授,带来权威科普与答疑,助力公众远离这一“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不是“老年病” 致病元凶是这些习惯
很多人对“慢阻肺”感到陌生,但提到“老慢支”“肺气肿”却并不陌生。文富强教授解释,三者其实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慢阻肺的重要病理基础,发展到后期可能引发肺心病,国际医学界将这类伴有不可逆气流受限的疾病统一命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慢阻肺的核心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 “年纪大了”“劳累所致”,或与心功能问题混淆,导致早期诊断困难。“等到症状严重时,肺功能往往已出现明显损害。”安静教授表示,慢阻肺的病理改变具有不可逆性,肺泡破坏和气道重塑一旦发生,无法完全恢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慢阻肺并非只有中老年人会“中招”。文富强分享临床案例:“我见过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3岁,他十二三岁就开始抽烟,每天抽多包,还长期在制鞋厂、家具厂等粉尘暴露环境工作,这些危险因素共同导致疾病早发。”他强调,年龄不是判断慢阻肺的核心标准,是否有吸烟、二手烟暴露、生物燃料接触、职业粉尘接触等危险因素,以及是否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才是关键判断依据。
直播期间,文富强分享一项覆盖全国5.6万人、其中四川6800人的研究结果。“四川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达13.7%,与全国持平,但中国疾控中心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四川地区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省市。”
这一现象与四川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四川男性吸烟率仍处于高位,城市年轻女性吸烟率也在上升。”文富强分析,“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不少居民仍在使用生物燃料取暖做饭,加上冬季寒冷潮湿,容易诱发支气管炎,长期刺激气道形成慢性炎症。”
肺功能检查为“金标准” 这些高危人群需每年筛查
“慢阻肺的诊断有两个核心:一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和症状,二是肺功能检查显示气流持续受限。” 安静教授指出,肺功能检查是确诊慢阻肺的 “金标准”,操作简单无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完成吸气、呼气动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完成简单的肺通气功能检查,如果需要完善全套肺功能检查,则需要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
但很多单位的常规体检未纳入肺功能检查。文富强明确:“根据2026版慢阻肺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全球策略报告(GOLD 2026),35岁以上人群,只要有吸烟史、吸二手烟史,或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粉尘、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有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都应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但他补充道,中国的研究数据支持更早期的风险干预。“即使不到35岁,若有上述危险因素和症状,也建议筛查。”
公众也可通过自测问卷初步判断风险。文富强介绍:“自测问卷主要涵盖年龄、危险因素(吸烟、接触粉尘等)、症状(咳嗽咳痰频率、气紧程度)、活动能力、睡眠状况等内容,积分越高,患病风险越大。”
但他同时提醒,自测仅为参考,最终需通过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排除肺癌、肺结核等其他疾病)确诊。“若出现呼吸不畅,需注意区分慢阻肺与焦虑、睡眠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症状,如果不吸烟、无高危暴露史,活动后无明显气促,且肺功能、胸部CT检查正常,大概率与慢阻肺无关,可能是心理因素或其他健康问题导致。”
“慢阻肺没有传染性,有一定遗传因素,但仅少数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基因突变病例与遗传相关,这类情况在中国人中极少。” 安静补充道。
“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首要任务 患者需建立“终身管理”意识
慢阻肺的预防,核心是远离危险因素。安静列出关键防控点:“首先是戒烟,包括避免吸二手烟;其次要减少空气污染暴露,无论是室外雾霾还是室内油烟;农村居民需改善燃料结构,减少柴薪、煤炭燃烧带来的危害;从事煤矿、装修、制鞋等行业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此外,幼年时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未控制的哮喘等,也需及时干预。”
一旦确诊,规范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核心。冯梅表示,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高发季,患者和家属需做好保暖,避免受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普通口罩或外科口罩(不建议常规使用N95口罩,以免加重憋气);60岁以上患者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诱发急性加重的风险。
居家护理方面,适当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直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至关重要。“很多老年人觉得生病该静养,但慢阻肺患者需要适度康复运动。” 冯梅建议,患者可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建议呼吸操、慢走、太极拳、八段锦运动训练。饮食上,可咨询营养门诊制定个性化方案,传统食疗如炖梨等可作为辅助,但需避免盲目依赖偏方。
治疗方面,慢阻肺患者需建立“终身管理”的意识。“慢阻肺的治疗目标是稳定病情、改善症状、减少住院风险、延长生存期。” 文富强强调,临床中常见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或觉得 “药贵” 而不规范用药,殊不知这样会导致病情反复,反而增加住院费用和健康损害、“规律用药一年花费约2000多元,医保可报销部分费用。而一次急性加重住院,平均花费近万元,且会严重损害肺功能。”
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冯梅举例,很多患者门诊时“眼睛会了”,回家后关键步骤就出错,比如使用压力定量装置的患者,忘记吸气同时按压装置、吸后不漱口等,建议在门诊时认真学习使用方法,回家后由家属协助督导,必要时通过医院线上门诊或教学视频复习。对于需要长期家庭氧疗的患者,她建议,购买制氧机时需关注“售后服务”和“流量需求”,普通患者5升以下流量即可,若需配合呼吸机使用,则需选择高流量设备。
“一个‘好患者’要听从医生建议,戒烟戒酒,规范用药,定期随访。若出现咳嗽加重、咳痰增多、气促明显等急性加重迹象,需及时就医。”文富强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位40多岁患者确诊后未戒烟、未规范用药,20年后需依赖氧气瓶和轮椅;另一位60多岁患者严格戒烟、坚持用药和疫苗接种,20多年来病情稳定,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目前,慢阻肺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患者可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接受筛查、随访和转诊服务。安静教授提醒,四川部分地区已将慢阻肺纳入门诊慢病报销范围,患者可咨询当地医保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