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情况紧急”不是随意进入酒店房间的万能钥匙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李祺

近日,“网民称深夜在酒店陌生男子进入房间,担心遭遇人贩子”一事闹得沸沸扬扬。11月19日晚,当地通报称,此事因酒店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所致,已将涉事员工辞退,并向双方致歉。

设想,自己九个月大的孩子独自在客房内睡觉,突然有陌生人进入房间,身为父母会感到多么恐惧。此情此景,难怪网友担心对方是“人贩子”。而这一事件的发生,居然只是源自酒店客人杨某“内急”,前台服务员未准确核实杨某所住房间号,便引导其误闯入另一位客人杜某的房间。杜某发现后,误将杨某当作“人贩子”,双方因此产生肢体冲突。

工作人员随意开门,是责任心的缺失。谁都体会过“内急”的时刻,但再着急,也不能不核实住客信息,即随意引导其进入酒店房间。这无疑是一种不负责,服务员单方面认定他确实是这个房间的人,  且自以为是地认为就算进错了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份粗心,令人惊心。

不妨再多想一些。通报中并未提及男子是否醉酒,如果是在清醒状态下,前台工作人员快速核实房号引导前往,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如果是醉酒,记不清楚自己房号,则不确定性更大,更需仔细核实。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该如此随意引导住客进入酒店房间。

“陌生人进入酒店房间”的新闻似乎并不鲜见,这其中暴露出酒店安全管理漏洞。酒店是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的混合体,来往人员数量大、流动性高,是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同时,酒店又是许多人在城市“临时的家”,房门之内就应该以“家”的标准来要求。因此,酒店的培训,除了微笑服务、礼貌待人,让住客感到宾至如归,更应守护好“家人们”入住时的安全感。这份守护,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对其坚决的贯彻执行之上,不靠工作人员的“目测判断”,也不靠内心侥幸的“应该没事”。

“情况紧急”不是打开房门的万能钥匙,而是检验专业能力的试金石。当安全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当规则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本能反应,“宾至如归”才能真正从承诺变为可感知的安心体验。

同时,作为父母,也不该过于“心大”,将9个月的婴儿独自留在房间里睡觉,如若真因不慎出现意外,悔之晚矣。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