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一)
近来有关“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现象又在网上被热议。前不久中央纪委的典型案例通报,批评个别地方考核体系“庞大繁杂”。其实近几年关于考核指标过滥过多的现象一直存在,备受诟病。
为什么会这样?
(二)
考核指标,考的是下级,也能考出上级的治理观念、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分析考核体系“庞大繁杂”、考核指标过滥过多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将考核指标数量与工作重视程度、担当作为画等号,觉得指标设得越多、细则定得越细,越能体现对工作的把控力;有的是上级部门和领导为避免工作出纰漏被追责,通过增设指标的方式细化责任,把所有潜在问题都纳入了考核范围;有的是以层层加码凸显各级“工作成效”,比如省里对某项工作设2—3项核心指标,市里会拆分出5—6项衍生指标,到了县里又再增加;还有的是个别部门试图通过设置考核指标,强化部门权力,在名目繁多的指标中凸显部门“存在感”。
不管哪种情况,都暴露出政绩观偏差、治理思维落后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从2019年被定为“基层减负年”开始,中央持续对包括考核泛滥在内的基层形式主义进行整治。就在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部署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但令行而禁不止,可见形式主义的顽固性。
(三)
考核离不开指标。但设立怎样的指标才有利于科学考核?
指标服务于目标,对基层的考核指标服务于基层治理。治理,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治理的关键,就是有效化解矛盾。
毛泽东的《矛盾论》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说白了,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制定的指标,才最有利于考核,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换个角度来看,基层工作复杂,基层情况差别大,基层干部就那么多。指标过多过细,基层工作失去弹性空间,基层精力被分散虚耗,基层治理实效当然会大打折扣。比如,有地方对村级文化活动制定的考核指标,既有活动的场次,又有对参与人数、活动形式等的细致规定,至于活动是否提升了村民文化生活却并不关注。这样的指标,谈何价值?!
繁琐指标的背后,是指标制定者既没有找准基层工作的核心矛盾,也缺乏用关键标准衡量实效的能力,只能靠冗余指标掩盖自身的判断与决策短板。
(四)
考核是指挥棒。
值得提醒的是,考核指标多不等于精细化治理。从指标制定层面看,真正的精细化,从来不是指标越多越好,而是用最少、最准的指标,指向最高效的治理目标。从治理的层面看,精细化治理的关键是精准发力、精准高效,是抓核心、分层次,而不是根据盲目加码、形式累赘的考核指标,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事情变复杂很容易,把事情变简单却很难。高明的治理者往往能“化繁为简”,是因为有看透本质的洞察力,结构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摒弃形式的务实导向。
少一些无用指标,多一些务实举措;减一些形式主义,增一些实干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跳出指标的“繁琐哲学”,让治理真正回归实效本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