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近期,内蒙古、广西、安徽、贵州等省份有关部门开展公文抄袭问题整治,戳中政务运行中的不实作风。公文沦为“文抄公”的拼图游戏,如此行为表面是文字偷懒,实则是作风问题,更是治理效能的隐忧。
文风是作风的镜像,笔墨间藏着初心与担当。“文抄公”有的笃信“模板比调研省心”,不愿俯身察民情,有的甚至把发文当政绩,陷入“唯材料论”,以文件厚度衡量抓工作的力度、以纸面落实替代真抓实干。这些东拼西凑的“空转文书”,让基层无所适从,更谈不上落地见效,不仅消解实干动能,更败坏党风政风,最终拉降公信力。
“复制粘贴”公文乱象,深层病灶在于“免责逻辑”催生的治理悖论。贵州通报的案例堪称典型:省红十字会照搬上位文件规避理解偏差之责,一地县教育局借频繁考核留存“履职证明”。这让公文异化为“甩锅工具”,“复制粘贴”沦为最稳妥的“自保策略”。此弊不除,再多文字纠错也只是隔靴搔痒,唯有破除免责迷思方能激活治理效能。
实际上,优秀公文从来不是办公室“憋”出来的,而是田间地头“问”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焦裕禄在兰考沙丘写下的调查报告,字字浸着风沙,页页写满民情;廖俊波在政和山区起草的方案,句句连着民心……这恰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践行,反观不断曝光的“文抄公”,都是关起门来“生造”文件,这恰是丢了这份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初心。
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严禁简单照搬照抄上位文件,为整改锚定方向。四川文件、简报进一步推行“两精简”、广西凌云“公文融实情”,旨在将求真务实刻入制度肌理。回望百年征程,求真务实之风乃凝心聚力之纽带、治国理政之根基。从延安整风破“党八股”涤荡思想积弊,到新时代治“文抄公”重塑价值标尺,核心皆在校准“言”与“行”的辩证统一。执笔者唯有走出书斋沉潜基层,以百姓心为心,将田间地头的温度凝入政策肌理,把调研真知化为治理良策,文字方能褪去虚浮、充盈民生厚重,成为联结党心民心的坚实桥梁。
文风正则作风实,作风实则事业兴。整治“文抄公”是归复“短实新”之本真。弊在作风,治当溯源,以制度刚性倒逼作风扎实,使干部心思沉于干事而非“造文”。让每一份公文皆成破解难题之匙,政策落地便载民生温度,治理效能更显实干力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