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满
年轻人结婚生子已经成为国家操心的大事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倡导积极婚育观。这一部署彰显了对人口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全国初婚人数跌破1000万,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预期。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根源,已从单纯的经济压力转向价值观念的深层矛盾。现实压力与心理焦虑、观念变迁叠加,让年轻人群对婚姻稳定性、育儿成本、职业发展产生焦虑,正在弱化生育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施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优化多子女家庭住房信贷政策等,展现了国家正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托底,形成“结婚有补贴、生育有保障、养育有支撑”的全链条经济保障网,让家庭在婚育决策时少些经济顾虑,多些底气信心。
婚育不等于负担,减经济的负,也要减心理的负。一方面,着力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如广东云城通过婚俗改革整治攀比之风,浙江宁波推广集体婚礼和简约仪式,让婚俗回归情感本质。另一方面,加强积极的价值观传播,引导人们正视婚姻的陪伴价值与生育的传承意义,能让家庭更好地发挥情感寄托、代际传承的作用,避免“恐婚恐育”心态。在弱化焦虑化叙事的同时,也要避免“婚育绑架”的另一个极端。
婚育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生命叙事,更是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以制度善意激发生育意愿,用社会支持消解后顾之忧,让“想生的敢生、敢生的能养”的氛围逐步形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