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俞敏洪的“南极信”:老板的远方为何照不亮员工的现场?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张淼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这次让俞敏洪遇上了。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发布内部信,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他在信中提到,“现在是南极时间11月16日上午6点钟(北京时间16日下午5点),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纯净之地,我热烈祝贺新东方32周年的生日快乐!”然而,有新东方员工表示无法与正在旅游的老板共情,“全员信更像是俞敏洪的自我感动”等类似言论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放在多年前,俞敏洪的励志叙事曾是无数人追捧的精神标杆。从高考落榜到考入北大,从被行政记过离职到白手起家打造教培帝国,在他的创业故事里,“坚守”“理想”等关键词,曾为新东方注入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也成为一代职场人的动力源泉。

但今天,这份精神引领却失灵了。有网友统计,这封内部信的全文,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却对员工当下的工作压力鲜有提及。曾经有效的励志鸡汤,变成了脱离现实的空话。

这种转变,实则为时代情绪变化的缩影。过去,职场人情感投射偏于仰望榜样;如今年轻人更看重被看见、被尊重,情感投射转向关注自身真实需求。“老板的远方”不如“员工的现场”真实,自然无法引发共鸣。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俞敏洪站在南极写信,本质上也是在“干活”。在今天的流量社会里,一个企业想持续被看见,本身就需要不断制造公共叙事,CEO的个人曝光度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一部分。从这个维度看,俞敏洪的南极之行更像是新东方一次存在感的年度刷新。

俞敏洪的南极全员信风波,给企业管理者上了一堂深刻的沟通课。在工作权益意识觉醒、信息传播愈加透明的新时代,高层必须重新审视职场沟通的逻辑,走出自说自话的误区。

沟通的核心是“看见”员工的真实需求。管理者需要走进基层场景,了解员工当务之急的工作压力、薪资困惑、职业焦虑。

沟通的关键是平等与真诚。并肩作战、坦诚沟通的伙伴比高高在上的榜样更可亲可信。

沟通的落地是行动。加班补贴的落实、职业发展通道的完善,这些具体的改变远比全员信更有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另一种极端:把“老板”与“员工”天然放在对立阵营。情绪化的对抗一时爽,但对个人成长而言,并非一直对抗一直爽。很多年轻人之所以对老板不满,是因为感受到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不平衡。但如果把全部精力用在“消灭不平衡”上,而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往往会让人生陷入另一种停滞。俞敏洪走到今天,不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委屈、压力和不公平,而是他把所有的挫折转化成向前的推力。

对职场人来说,愤怒固然真实,但把愤怒转成一种韧性,才是更强大的技能。真正的认同感不在于别人的只言片语,而在于对自我的完全接纳。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