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外媒点赞中国能源的背后

中国能源报 焦翔

近来,西方舆论场上围绕中国的话语叙事,正因为“能源”而悄然改变。

《纽约时报》近来连续刊文指出,“中国是引擎,它不仅改变了自身的能源格局,也改变了世界各国的能源格局”,“中国高效输电网络领跑全球,用技术破解了能源分布不均的世纪难题”;英国《金融时报》称赞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电力国家’”;英国《卫报》认为“中国是世界绿色能源的领军者”;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承认中国能源和气变技术“赢得全球广泛认可”。

之前总是带着挑剔眼光的西方媒体,为何会为中国能源发展点赞?这与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俄乌冲突延宕三年有余,欧洲深受地区安全特别是能源断供影响,经济受到拖累;阿以冲突、伊以冲突、红海危机跌宕发酵,中东局势动荡直接威胁全球能源安全;西班牙、葡萄牙大停电造成的城市瘫痪与经济损失,给西方探索新能源替代蒙上阴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下,电力发展瓶颈愈发制约美国人工智能雄心;《巴黎协定》达成10年,西方世界态度犹豫、政策矛盾,个别国家立场反复、逆流而动,削弱全球互信和行动……能源转型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世界需要方向。

从发电装机、发电量、电力系统规模全球第一,到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核电总体规模全球第一,再到氢能产消、新型储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全球第一……短短几十年,中国能源事业从资源禀赋平平,甚至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一跃来到世界领先位置、成为全球领导力量。这背后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一条终点位于泉州的特高压线路以1100千伏电压运行,输电容量可满足超700万户美国家庭,或4000万至5000万户中国家庭的用电需求。”《纽约时报》观察中国,落笔在民生。

笔者亲见,今年夏天,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不惜以接近10元的度电成本供电,默默守护当地群众“清凉度夏”;北方山区的暴雨洪水把小镇变成孤岛,扛着几十斤重发电机的抢修人员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能源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因为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能源事业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面对气变挑战,各国同题共答。7月,高温导致意大利多地发生停电,法国电价飙升108%;美国终止了连接29个州电网建设的贷款担保,新能源利用前景黯淡;中国从容创下单月用电破万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相当于一个月发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电。从电力一域看发展全局,世界从中国的制度优势中看到发展优势、治理效能。

纵观中国能源版图,依托“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等能源大动脉,中国统筹兼顾“全局所需”与“一域所能”,破解了广袤大地上的能源时空错配难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为全国提供20%左右“绿电增量”,也实现新能源发电成本比煤电低三成;不断提升煤炭供应韧性弹性和清洁高效利用,持续增强油气产量和资源接续能力,传统化石能源并非“黯然离场”,而是“华丽转身”;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能源“风景这边独好”。

回顾能源发展历史,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正是靠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制度优势,“一茬接着一茬干”的科学部署、接续奋斗。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收官,中国能源从聚焦数量扩展,到注重节能减耗,到转变发展方式,再到推动结构转型,脉络清晰,脚步稳健。从能源产业的绿色蝶变,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中国用实践证明,发展可以兼顾空间均衡与时间可持续,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绿色才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这是中外能源合作的叙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中国光伏于中东沙漠建起“能源绿洲”,中国风电在波黑山间与野马群和谐共生……壳牌全球超半数充电终端落地在中国,康明斯发电机稳定运行在新疆伊犁、青海三江源和南极“中山站”……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事实证明,开放的胸怀,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底蕴;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能源大市场越来越成为全球发展大机遇。

能源版图的深度重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真实映射,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各国共同的目标,也是普遍面临的难题。中国推动能源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展现了中国之治、大国担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