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陈艾婧
用“疏”治堵,赢得满赞。
一场马拉松,既是城市活力的秀场,也可能成为市民出行的梗阻。随着各地赛事规模扩大,“封路扰民”引发的吐槽已成城市治理的“老大难”。然而,南京马拉松用95处“岛式穿越”收获全网点赞:破解大型活动困局,关键不在“管得住”的强硬管控,而在“连得通”的柔性智慧。
所谓“岛式穿越”,即交警或工作人员通过举指示牌、拉临时警戒线,将跑步人流引导到道路的一侧,让市民先走到赛道中央的“安全岛”。随后,工作人员迅速移动到对面,将人群引导到道路另一侧,使“安全岛”上的市民可以顺利穿过剩下的半条街。
“城市办盛会,市民怎么办?”这几乎是每个大城市都遇到过的难题。行业层面正积极回应这一关切。10月31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知,要求赛事细化交通保障、动态规划封控、压缩封路时间。南京马拉松赛事设置的95处“岛式穿越”点,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
与过去一些大型马拉松赛事“封闭跑道”的惯性做法不同,南京马拉松变堵为疏,真正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堵点”转化为城市服务的“触点”。这套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内属首创的管理方式,把被赛道阻隔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动态连通的公共场域,配合分段管控、无人机协同等组合措施,不仅保障了2.4万名跑者的赛事体验,更让市民上学、就医等刚性需求不受影响,在赛事热烈进行与城市日常运转之间,实现了“赛事不停、生活如常”的微妙平衡。
这一“连”,连出了一片多赢的新局面。对市民而言,感受到的是被尊重的“城市温度”。通行需求得到了理解和满足,他们不再是秩序的被动服从者,而是化身为活动的主动配合者。那一路默契的小碎步,正是“共治共享”最生动的体现。对赛事与城市而言,收获的是远超预期的“形象溢价”。这场马拉松被人记住的,不再只是比赛的激烈与城市的风景,更是这份无处不在的人性化关怀。相关投诉量下降30%的数据,印证了“连得通”比“管得住”更高效。
从“封路管控”到“岛式穿越”,变化的不仅是管理方式,更是治理温度。这或许正是南京马拉松给所有城市的启示:不必在“办盛会”与“保民生”间二选一,用精细化设计架起沟通桥梁,就能让城市活力与烟火气共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