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学生校门口列队敬礼 为何让人心生“别扭”?

新闻两点论 徐也晴

杭州一小学的“校门敬礼”风波,以区教育局“情况通报”收尾。但对于事件的成因,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据媒体此前的报道,杭州一小学校门前,老师们的车辆进入校园,学生在校门两侧列队整齐敬礼问好,此事引发网友关注。在区教育局未进行通报前,该校一位工作人员称,小朋友在门口只是值周,系文明礼仪示范岗,小朋友向老师问好不是硬性规定,老师也有和学生回应问好、招手示意。

“值周”“文明礼仪示范岗”“非硬性规定”……这些看似合理的辞藻,实则折射出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值周”“文明礼仪示范岗”,本意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让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起到带头作用。校方工作人员也指出,值周的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包括检查午餐情况,也会提醒其他同学文明安全进校。然而,视频所呈现出来的,给人强烈的高度公式化的“集体表演”感。当“值周”“站岗”的场景被固定在教师车辆的必经之路上时,它示范的未必就是“文明”。

“非硬性规定”,则更像是一种试图“甩锅”的辩解。尤其是在集体行动面前,“非硬性”意味着一种更强大的隐性强制。当整个队列都在敬礼时,哪个孩子能坦然地选择“不”,如何承受得住被视作“不合群”的精神压力?这种无形的规训,远比明文规定更具压迫感。

需要我们警惕的是,这种事情不是某所学校的个例。根据区教育局通报中“举一反三”的要求,这种场景恐怕不只存在于校门口——那些精心排练以备检查的公开课、为迎接视察而突击打造的特色文化……在镜头拍不到的校园里,类似的形式主义还有多少?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