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高昊焜
名校生去当辅警,真的是学历浪费吗?
10月31日,“中安卫士北京”公众号公示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2025年11月份拟聘用勤务辅警名单,名单附带了拟聘用辅警的毕业院校信息。当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出现在名单内,迅速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名校生考取辅警是“大材小用”,也有人提出“尊重个体职业选择”。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11月5日晚,“中安卫士北京”公众号利用修改功能,对以上图片进行了修改。原“北京大学”的信息,被改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教育)”。据了解,网络教育属现代远程教育一种。北京大学早在2018年就停止了现代远程教育招生。
不管是北京大学,还是修改后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教育),热议的背后,折射出“高学历=高端岗位”的陈旧就业观。在许多人的惯性思维里,名校毕业生就理应从事“高大上”的职业、享受高社会地位,如科研专家、金融精英、企业高管。如果他们去做了不符合传统认知的“好工作”,就会被认为是“大材小用”,还会潜移默化地将基层岗位、服务型工作默认为“学历与岗位不匹配”。
其实,高学历只能代表接受教育的程度,不能与某项职业直接挂钩。高等教育的目标,并非仅仅培养特定岗位的“螺丝钉”。
如果名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岗位是出于自愿或主动地选择,那么可能不存在人才浪费的问题。他们选择成为辅警,或是追求一份相对稳定且能直接服务他人的工作体验。这种基于个人志趣和职业规划的自主选择,本身就应该得到尊重。
一直以来,公众对此类现象的讨论从未停止。近期,成都一位95后美术生小曾成功在煎饼界杀出一条艺术通道,引来了无数消费者排队打卡,成为新生代“煎饼侠”。其制作梵高煎饼,还受邀在北京798美术馆参展。小曾用创意打破了职业偏见,更证明了专业技能与生活需求结合的无限可能。
若仅以学历、职位或收入作为衡量人的单一标尺,无疑是狭隘的。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我们不妨以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个体的不同选择。
一个健康、进步的社会,理应允许多元化的成功路径和幸福定义。当名校生选择大众眼里的“不体面”工作不再成为新闻时,那将是一个真正“人尽其才”的理想图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