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无数App堆砌的智慧校园,“治”了谁?“惠”了谁?

新闻两点论 徐也晴

上个大学,到底要下多少个App?这是最近半月谈一篇文章的标题,戳到了不少大学生的痛点。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2018年,新华社就曾调查过校园App泛滥现象。然而,从半月谈的评论区里可以发现,这个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变本加厉。

洗澡前要在一片雾气里关掉广告,甚至有时候还找不到关闭按钮;洗衣服时要强行开通免密支付,一不留神就被额外扣除了费用;跑步打卡时稍微摇晃一下,就进入其他应用软件里去……

似乎每在校园里“刷新”一个新场所,就要下载一个新的App。大学生们对此叫苦连天:明明一两个应用就能搞定的事,非要拆成七八个。这些看似便利的数字工具,反而成了日常生活的“绊脚石”。

但这不是所有高校的“通病”。笔者询问了几位在读的大学生,发现有的学生不需要下载那么多App,照样可以在校园“畅通无阻”。这恰恰证明了技术本可以化繁为简,而非叠床架屋。

在大学生的“声讨”中,我们可以发现些许端倪。许多App总是能够与校园生活丝滑绑定,学生们口中的“不常用但又不能删”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数字枷锁。有学生调侃,智慧校园的搭建,仿佛是一场巨大的“服从性测试”:整治了学生的耐心,又让部分商家在里面得了利。

在各高校竞相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智慧校园的初心不该被遗忘。回想曾经“一卡通行校园”的时代,虽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法,却真正做到了便利与高效。而如今,这种通过无数App堆砌起来的“智慧”,似乎与智慧校园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此,有学生建议,生活缴费等可以通过小程序完成,避免下载过多的应用软件;也有学生期待学校能在研发App上“卷一卷”,开发一款集纳各项服务的“App通”,既方便师生又彰显校园研发水平和实践能力。

毕竟,智慧校园的“智慧”二字,从不是在App的数量上做“加法”,而是在质量上做“乘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