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邹万明
学AI骗局盯上了老年人。最近,媒体报道市面上出现AI速成班,利用大数据手段向退休老人精准推送学AI短视频,骗取上千元“学费”。这类打着“银发经济”幌子的骗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更隐蔽、更难取证。这需要引起社会高度警惕,莫让新型“陷阱”坑害了老年人,侵蚀了“银发经济”。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年50岁及以上的短视频用户占比已达 33.9 %,特别是退休人员与短视频的“绑定”越来越紧密。随着AI风潮兴起,对老年人而言,学习AI不只是尝鲜学技术,更是满足情感需要,“身份焦虑”促使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新应用获得价值感与社会认同。
AI学习骗局之所以能得逞,大数据是一个重要推手。每个用户在短视频平台的留痕“画像”——年龄多少、兴趣爱好、喜欢看哪类视频,让施骗者更容易借助分发机制把行骗短视频覆盖到更多老年人那里。
免费是大多数骗局的惯用手段。一旦老人观看到涉骗局的AI课程短视频,各种以免费授课为名的网络讲师便开始一对一交流,利用免费送礼、洗脑话术、复杂协议等一系列方式引诱老人参与AI课程学习。在一声声嘘寒问暖、一阵阵群聊气氛烘托下,老人很难招架得住。
而有了讲师的参与,这类骗局变得越来越隐蔽。讲师会与老人一对一联系,外人无法及时知晓他们的交流内容,更有甚者,讲师会引诱老人删除一些关键信息的聊天记录不让外人知晓。这会导致无法取证,为后续维权设置了障碍。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平台传播虚假信息作出明确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往往只在收到投诉后才采取下架举措,缺乏事前审查机制,导致老年人难以及时获得救济。
可以说,监管缺位、平台审查不严、家庭教育不足共同助长了这一乱象。必须从法律、平台、家庭三方面同步发力,才能切实遏制此类诈骗。
归根结底,老年人不是技术的“问题用户”,而是技术社会的“被忽视公民”。当他们在现实中被理解、被陪伴、被尊重时,虚拟的骗局就会失去诱惑力。这也是家庭、平台和监管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