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决定自11月4日至12月20日开展“清朗·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6类突出问题,包括组织“人肉搜索”,故意泄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个人隐私信息,诱导实施网络暴力;实施拉踩引战、互撕谩骂等影响运动员备战和赛事举办的体育饭圈不良行为。
毋庸讳言,随着娱乐圈某种“饭圈化”现象逐渐浸染体育界,各种体育“饭圈化”行为,于社会而言毫无益处,除了给被迫身陷其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带来身心伤害,也对运动员视为生命的运动本身造成恶劣影响。此前,媒体曾推出系列调查,揭秘体育“饭圈化”乱象背后的产业链真相与治理之困。桩桩件件,揭出的都是身处其中的年轻人那些近乎疯狂的言行,以及对运动员本身合法权利造成的伤害、侵夺。
体育“饭圈化”背后,是各种肆意“开盒”的灰色产业链,运动员个人隐私遭泄露,航班动态在各种粉丝群甚至社交平台被共享,线上的利益勾连之外,更有线下的粉丝接机、围追堵截,严重破坏公共场所社会秩序……据南都报道,有“票务”直接报价查询运动员航班信息、入住酒店、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分别收费60元、70元、75元。这些在网购平台明码标价、公然讨论的个人隐私信息,平台为何能够长期容许其存在并获利?在交易流程之外,运动员个人信息获取的环节,又有多少相关从业人员身涉其中?每一宗案件都需要按图索骥地倒查追溯,这正是寄希望于清理整治能带来变化的原因。
体育“饭圈化”,就不可能有对运动员及其运动项目的真正呵护与支持,那些“饭圈”的粉丝,只顾满足自身小群体的目的,罔顾运动员合法权益、体育运动本来价值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而靠疯狂粉丝支撑起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产业链、利益链,则必然面临被清剿和铲除的境地。
真的喜欢一名运动员,就该尊重和维护他所从事的这项运动的竞技环境、发展空间,而不是相反。整治网上体育“饭圈”乱象,粉丝要自律,平台更要自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配合监管部门合力斩断利益链条,为运动员全身心投入比赛、取得好成绩营造良好氛围。
2024年8月,《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施行,在预防预警方面单列成章,针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具体化要求,明确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等。规定同时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面临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应当及时通过显著方式提示用户,告知用户可以采取的防护措施,同时还应当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协助启动防护措施,并向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
网络平台对癫狂的“饭圈”粉丝流量缺乏警惕,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流量的侵蚀,应当承担足以让平台肉疼的监管责任。强化平台责任,是因为平台管理方在网络不良信息的应对和处理上负有主体责任,不容推脱,需要通过个案实践进一步明确监管执法标准,让规范真的用起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