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深圳机场致歉!残疾人的痛点不该是机场的“盲点”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发微博表示,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升降车停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25厘米距离,轮椅无法推入机舱、腿无法跨入机门,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也不愿把升降板提高。

郑智化“连滚带爬进飞机”的吐槽引发广泛关注。10月25日晚,深圳机场就此事致歉并表示立行立改。据通报,飞机会因旅客上机和货物装载而上下移动,为防止设备刮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厘米高度差。郑智化在1名航司地服人员和1名机组人员协助下进入客舱,今后将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由1名增至2名,并试点启用有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

在航空服务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根据深圳机场回应,20厘米的高度差,是消除刮碰风险的安全距离,是平安出行难以避免的间隙。不过,在腿脚不便的乘客看来,20厘米的高度差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物理障碍,是服务与心理预期间的落差。郑智化的遭遇值得思考:因恪守安全规范出现的合理间隙,是否必须成为特殊旅客的出行障碍?安全保障与细致服务,是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落差可以有,残障人士顺畅出行的保障也必须得有。我国现有残疾人口数量达85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行动不便的旅客群体正不断扩大。保护这部分旅客的平等出行权益,同样是法律赋予机场、航司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刚性责任。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公共场所不仅应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还要对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也有明文规定:“承运人、机场和机场地面服务代理人应尽可能安排具备乘机条件的残疾人使用廊桥登离机,并提供相应协助;在不能提供廊桥的情况下,应提供登离机协助。”

深圳机场“试点坡度连接装置”“增配保障人员”等整改措施,既彰显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为执行安全规范与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兼顾提供了解决思路。前者是技术创新化解阻碍的尝试,后者是“主动响应”服务意识的落地。两项举措指向共同的方向:在严守安全底线的情况下,尽可能弥合服务缝隙。事实上,此次事件中有个细节值得追问:郑智化在行至舱门前,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上前协助登机,还是在旅客尝试登机失败、陷入窘境后才出手相助。相比于事后补救,事前衔接往往更容易让旅客感受到尊重和便利。

残疾人的痛点不能成了机场的“盲点”,为轮椅旅客提供服务不能有丝毫偏差。据报道,有过类似经历的旅客不止郑智化。深圳机场的落差问题解决了,其他机场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只有每一座交通场站都建成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鲜活样本,不让任何旅客“连滚带爬”,让残障旅客感到舒心和贴心,交通场站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文明“零温差”的展示窗口。社会文明无死角,无疑应该包括交通场站出行环境的无障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