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中秋过后,那些包装精美又没卖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日前,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走访北京某连锁超市了解到,中秋节当天大部分月饼会有买赠活动,中秋过后,未卖完的月饼将寄回厂家。此外,有的商家和企业表示,没卖完的月饼要么当作员工福利,要么公益捐赠、回炉再造……
这些看似合理的去向背后,却隐藏着让人担心的数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月饼产量达54.8万吨,销售规模突破300亿元。若以每块月饼100克计算,相当于全国人均消耗近4块月饼。这意味着,节后可能有数以万吨计的剩余。
造成月饼大量剩余的原因尽管复杂,但与不断异化的“面子工程”有很大关系。过度包装、天价礼盒、盲目生产,让这个传统食品背负了太多本不该属于它的使命。以前的月饼,吃的是情分;现在的月饼,送的是人情。这种变迁,实则是从稀缺到过剩的时代缩影。
于此,我们既要追问剩余月饼“去哪了”,更要思考这些剩宴“该去哪”。这需要构建从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源头精准控产是治本之策。企业不妨采取“预售定产”的方式,利用大数据精准预测需求。同时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让月饼回归食品本质。据媒体调查,今年月饼包装企业成本下降,环保材料成月饼包装应用大趋势,这是可喜的进步。
过程分级分流是关键环节。不妨将节后月饼经过严格筛选后,捐赠给环卫工人、低保家庭等群体。既避免了浪费,又传递了温暖。对于临期产品,则要明确标识、诚信销售,这既是商业道德,也是食物伦理的体现。
末端循环利用要实现资源闭环。过期月饼可规范加工为动物饲料,合格原料可跨界再造为其他食品。但必须加强监管,去年某地查处的“回炉月饼”事件警示我们:食品安全红线不容触碰。
从深层看,剩余月饼问题本质是对人与食物关系的叩问。物质丰裕的当下,“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是否被淡忘?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是否在消解?
破解此困,需要以创新深化节令文化内涵。技术上,可研发长效保鲜技术延长月饼生命周期;消费端,推广创意吃法将剩余月饼转化为新美食,年轻人热衷的“月饼拼单”“共享礼盒”,就是有益的探索;资源端,搭建节令食品共享平台提升流转效率。这些尝试的核心,是让中秋回归“团圆重真情、祝福远物欲”的本真。
月饼的命运,不应是从盛宴到剩宴的直线距离,而是可以成为温情的延续、创意的起点、资源的循环。懂得妥善安置“剩余”,才能更好地把握“拥有”的真谛。期待来年中秋,月饼不再是一场甜蜜的负担,而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人文纽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