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评论员看双节④丨举办公共文化活动要让“群众点菜”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小成本办出县城“爆款”,素人也能做“明星”!日前,“家国颂歌・丹棱县橘橙音乐会”在眉山市丹棱县大雅广场燃情开演。来自各行各业的民间歌手齐聚舞台,以独唱、合唱等多元形式,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少年中国说》等经典歌曲,用歌声献礼国庆。这场群众当主角的音乐盛会,创新了公共文化活动模式,为小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橘橙音乐会”今年已举办6场, 无门票、不设围栏,一场活动预算远低于过去动辄几十万元的大场面、高规格演出……然而,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活动,却累计吸引近百名当地群众登台,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近30万,成为小城文化“顶流”。这充分说明,公共文化活动的魅力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能否贴近群众生活、吸引群众参与。

过去,不少地方的公共文化活动陷入“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重金打造的豪华舞台、专业团队、明星阵容,虽然场面壮观,却忽略了群众的参与需求,容易产生距离感。丹棱的“橘橙音乐会”接地气的一系列设计,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壁垒,消解了舞台与生活的距离,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有机会站上舞台,同时也令更多的群众充分地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以前总觉得音乐会是专业人士的舞台,没想到咱老百姓也能上去唱。”登台表演的人无比感慨。一场音乐会的成本或许不高,但它激活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凝聚了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勇敢登台的市民在舞台上歌唱祖国、家乡、生活之时,唱出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这种由群众自发参与、自主创造的文化活动,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宏大叙事都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这是文旅融合的一种新思路。有的地方适合打造标志性文化地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有的地方适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文化舞台”融入日常生活。对于资源有限的县城而言,动辄数百万元的文化投入并不现实,而“橘橙音乐会”式的“小快灵”活动,恰恰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这,是建立在真正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把舞台还给群众,把创作权交给群众,让公共文化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是建立在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地方特色与群众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归属感的文化品牌。

“橘橙音乐会”的成功,在于它将“单项输出”转变为“双向奔赴”,让群众成为了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舞台就在城市广场,演员来自街坊邻里,观众就是左邻右舍,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恰恰构成了最鲜活、最真实的文化景观,类似近来火爆的“川超”。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才能让公共文化活动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