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尊重,是比快门更先按下的按钮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吴小玉

旅游摄影越了界,列车管理没跟上。近日,“凉山公益列车游客围拍彝族老人”事件持续引发热议。11月18日,四川凉山5633次列车上,二三十名游客手持“长枪短炮”,将一位穿彝族服饰的老人团团围住,强行拍摄。列车员路过只是调侃“长枪短炮”,却没有制止。

5633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运行于普雄至攀枝花南区间的公益性慢火车,自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起运营至今,在高山峡谷间跑了半个多世纪。因为车票便宜、安全方便还能带山货上车,它既是沿途村民们的“赶集车”,也是勤劳致富的“梦想巴士”,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慢火车”标签开始走红,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搭车旅拍。然而拍摄混乱无序,很容易在列车上造成围堵,搅扰了其他乘客平静的旅途,也暴露出公共秩序管理的空白。我们不禁要问,当公益列车成为“网红”,我们该如何用规则与善意,守护每一位乘客的尊严?

公共秩序的维护从来都是双向的,铁路部门需要履职尽责,摄影者也需要提升自律意识。摄影的初衷是记录美与真实,但一旦失去尊重,镜头就会成为霸凌的工具。在按下快门前,应先征得对方同意。当老人遮住脸、开始闪躲的时候,任何持续的拍摄都构成了冒犯。列车工作人员仅以“调侃”应对而未对拍摄者加以制止,这本身就是服务的缺位。

即便没有“禁止骚扰性拍摄”的规定,铁路部门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比如在车厢上设置醒目的多语言提示牌,写明“尊重为先,拍摄请征得本人同意”;也可以为列车员配备简单的图示沟通卡,帮助乘客之间友好沟通。

“慢火车”穿越偏远贫困地区,通过旅游观光有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流量不能凌驾于列车的公共秩序之上。这样的慢火车在全国还有不少,它们为当地人送去致富的希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山里的世界。对于这些公益列车,管理方需要更多的预见性与人文关怀,让它越跑越顺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