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严佳敏
11月22日,以“慢病联防联控、共筑健康四川”为主题的首届“四川慢性病防治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2024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及重点疾病报告》(以下简称“健康白皮书”)正式发布。
“从数据来看,四川居民健康‘基本盘’持续稳固,多项核心指标表现亮眼,但慢性病带来的健康压力仍不容忽视。”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唐雪峰对健康白皮书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
成效:人均预期寿命再提升,多项指标优于全国
健康白皮书显示,2024年四川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0岁,较2020年的77.56岁提升1.24岁,较2023年的78.50岁再增0.30岁。全省卫生健康体系持续发力,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四大慢病”,构建起“防筛诊治康管护养”全链条防治体系,让健康保障网越织越密。
妇幼健康保障领域的成绩尤为突出。2024年,四川孕产妇死亡率为12.05/10万,连续8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降至3.43‰,连续1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两项指标的长期向好,体现了我省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完善和诊疗技术的提升,从源头守护了生命健康。”唐雪峰解读道。
重点疾病防控也传来佳音。四川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1.8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相关防控目标;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为164.67/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肿瘤的早筛早诊工作成效显著。值得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2024年近视率为46.91%,较2018年基线下降6.6个百分点,“这离不开校园视力保护措施的落实和家庭健康意识的提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了防线。”
在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控方面,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2023年明显回落,艾滋病新报告病例数连续五年下降;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全部达到消除标准,包虫病患病率持续保持低位,地方病防治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挑战:慢病患病率攀升,健康短板亟待补齐
与亮眼成效并存的,是不容忽视的健康短板。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四川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33.55%,糖尿病患病率15.97%,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慢性病防控人群基数持续扩大。
慢性病带来的致死负担依然沉重。2024年,全省慢性病所致死亡率达676.62/10万,较2020年升高91.34/10万。其中,脑血管病、慢阻肺、缺血性心脏病分别造成居民预期寿命损失6.51岁、6.49岁、6.08岁,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40岁以上是慢性病高发期,55岁以上发病率逐步上升,60岁及以上人群更是大幅上升,且男性在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上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提示我们需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唐雪峰进一步分析。
口腔健康问题同样突出。数据显示,四川5岁儿童患龋率达70.47%,65—74岁人群患龋率更是高达95.56%,反映出居民口腔健康重视程度和防护意识亟待提升。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559.61/10万,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53%,肺结核、乙肝等重点传染病仍需强化筛查与规范治疗。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叠加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让四川面临‘多重危险因素并存—慢性病高发频发—早死/致残’的恶性循环风险。”唐雪峰指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全省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其“三八现象”——占总死因超80%、消耗80%以上卫生资源、却有80%的人未采取有效防控行动,已成为影响“健康四川”建设的重要因素。
倡议: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筑健康防线
为破解健康挑战,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会上发出全民健康倡议,呼吁每个人争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生活细节入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倡议明确提出“三减三健”核心要求,膳食上做到荤素粗细搭配,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食油25—30克、食糖不超过50克;运动上坚持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搭配2—3次抗阻运动;同时做到戒烟限酒,避免吸二手烟,成人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倡议还强调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保持心理平衡、规律作息、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与体检,以及做好个人防护、遵医嘱用药、防范意外伤害等。“每个人的健康都与家庭幸福、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以个人健康‘小细胞’构建健康四川‘大环境’。”唐雪峰表示,下一步,四川将针对健康白皮书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优化防控策略,推动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主办方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