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3人调研6人陪同?协助摸清情况才是最好的接待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宋凯

近日,海南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上级调研组3人来调研,省厅6人陪同,调研点位上还有市县分管领导等多人陪同,增加基层接待负担”,甚至出现不同调研组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分别到一个县开展5次调研,连续三天到同一个地方开展调研3次的情况。“调研扎堆、层层陪同”这些老问题再次被推到台前,折射出调研工作在一些地方出现“偏航”——本该下沉到基层、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活动,反而因为过多的随行人员、高度重合的行程安排,让基层不堪重负,既影响日常工作,也削弱了调研本应具备的实效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即“改进调查研究”,就是要让大家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八项规定中尤其提到“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可为何仍出现3人调研6人陪同的现象?为何同一个地点被不同部门反复调研却没人说不?根本上,是没有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使之沦为人情往来的“伪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当下,有些调研却成了个别官员的“秀场”。本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问题牵引改革的过程,变成以人多阵仗大来体现重视程度。其实,调研队伍越庞大、程序越繁复,越容易把基层推向应景迎检的“套路化反应”:让干部们忙于准备汇报材料、布置点位环境,甚至忙于“安排时间接待”,本应反映真实情况的基层声音,也被“形式”遮蔽。

调研应坚持“深、实、细、准、效”5字诀,不讲排场、接地气,才能够看到真相、听到真话。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务实调研的好做法:轻车简从、不预设剧本、不扎堆走同一路线、不搞层层陪同……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走,既能减少基层负担,也能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度和温度。只要理念转变、机制跟上,“减负”完全可以做成“加效”的过程。

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调研制度的核心不在形式和程序,而在价值——让每一次下沉成为真正推动发展的“关键一脚”。因此,制度的“前半篇文章”是明确要求、划定红线,而更重要的“后半篇文章”,则是通过常态化监督和机制创新,让制度落地生根,让调研真正从“看表态”变成“看问题”、从“留痕迹”变成“见实效”。

基层不是负担的承载地,更不是形式主义的消化池。真正的调研,要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办实事,让群众的声音被听见、让问题得到解决。调研越务实,群众越有感;调研越精准,治理越有效。让调研回到初心,让基层拥有更多精力谋发展、解难题,也正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众对政府治理现代化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期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