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政务App泛滥可怕,“一刀切”式减负也绝非良策

新闻两点论 陈艾婧

清理政务App、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本是为基层减负的务实之举。然而,在一些地方,这场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却悄然走样——从过去强推应用、刷数据留痕的“技术过度化”,滑向如今简单禁用、解散工作群的“技术污名化”。我们不禁要问:当减负被简化为“一刀切”式的删除,它本身是否也正演变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例如,西部某县为落实减负要求,几乎停用所有政务App并解散微信工作群,结果沟通效率不升反降,部门协作退回到“电话响不停”的原始模式。中部某县为展示减负决心,下发数十项自查清单,甚至要求基层填报原本不存在的问题。这种“为减负而减负”的做法,无异于将灰尘从桌面扫至地毯下——表面干净了,实质问题依然存在。

技术是个好工具,但用错了地方,好经也能被念歪。政务App和工作群用好了是利器,用不好就成了负担。一个设计合理的政务App、一个高效运转的工作群,本可有效提升信息流转与协作效率,但实践中却常因执行思维的偏差而背离初衷。过去,政务App在个别部门僵化考核下沦为“数字留痕”的负担;如今,为展示减负成效,又面临被简单“一刀切”清退的尴尬局面,导致从一个形式主义跳入另一个形式主义窠臼。换汤不换药,病想治好,难。

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做法,暴露了深层的治理惯性:一是“懒政思维”,部分干部宁愿机械执行、政治表演,也不愿做精细化的区分管理;二是“运动式逻辑”,忽视地区差异,强调整齐划一。其结果,是让技术成了执行不当的“替罪羊”,而基层工作的真正活力,却未能得到释放。

真正的减负,需要精准施策而非粗暴切割。首先应理顺权责关系,避免责任层层下移;其次要改革考核机制,减少对表格台账的依赖,更加注重实际成效与群众口碑;再者,技术应成为解决问题的助力,通过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与其纠结于删减多少App、解散多少群组,不如思考如何让每个数字工具物尽其用。唯有在政策执行中少一些机械僵化、多一些精准考量,基层干部才能真正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向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处。

这,才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该有的样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