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公务员体检标准放宽,就业公平的又一次进阶

新闻两点论 白华宇

11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通知,放宽公务员体检中对地中海贫血、桥本甲状腺炎、多囊肾等疾病的限制。这看似只是几项检查标准的变动,却实实在在戳中了许多慢性病患者的痛点,既是对劳动者健康评估的人性化考量,更标志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与职业健康保障的专业化升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务员体检标准沿用多年前的规定,不少慢性病成了“就业拦路虎”。需客观看待的是,旧标准的设定存在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现实导致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和公众对疾病科学认知的提高,这些疾病的预后已大幅改善,不再明显影响工作履职。就像桥本甲状腺炎,女性患病率不低,大多病情发展缓慢,无需特殊治疗,即便后来发展为甲减,吃药也能控制,完全不影响正常工作;多囊肾患者多数要到55岁后才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不少人终身症状轻微;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只要血红蛋白达标,日常履职不会有大问题。可如果按照旧标准,这些人哪怕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基于过往认知的体检标准遭遇“一票否决”,错失更多发展机会。

此前,浙江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因多囊肾被国企拒绝,有网友说道:“健康的慢性病大学生没罪,生活工作却陷入绝境”,这样的案例让人惋惜,不是他们没有从业能力,而是受限于当时认知的标准,让他们暂时被挡在了门外。

这次调整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以“能否正常履职”为核心判断标准。比如地中海贫血患者只要血红蛋白高于90g/L可算作合格,多囊肾患者未伴有尿蛋白阳性或肾功能不全也算合格,这种精准区分的背后,是医学认知的深化:如今我们清楚知道,很多过去被视作“严重疾病”的慢性病,随着健康保障能力提升,只要病情可控,就不会影响患者工作。这不仅是对科学的尊重,更体现了对劳动者个体的关怀。

不过,这次调整也让我们看到过去职业健康检查的短板:大学入学体检侧重基础健康状况筛查,与就业体检侧重岗位履职适配性的定位本就不同,而过去不少事业单位、国企甚至民企都参照旧的公务员体检标准,相当于间接收窄了慢性病患者的就业路,还滋生出“代检”这类灰色产业。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职业健康评估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不够精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当然,职业健康保障不能停在“改一次标准”,未来还需秉承全年龄、全周期的健康保障理念:一方面要让不同场景的体检标准更贴合定位,比如强化就业体检与岗位特性的匹配度,让健康评估真正服务于履职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慢性病、职业病与工作适配的评估体系,不让“明明能干活却因小病被拒”的情况再发生。

公务员体检标准的调整只是起点,我们期待这份人性化与专业化的考量,能带动更多用人单位重新审视体检标准。就业公平不该有滞后于实际岗位需求和从业者梦想的“健康门槛”,每个有能力、有梦想的人,都该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