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张斌
多地中小学迎来首个秋假,各大博物馆研学热潮涌动,与此同时,一道现实难题也愈发凸显——不少亲子家庭面临“进门容易,如厕难”的尴尬,特别是儿童如厕设施严重不足。3岁男孩在成人尺寸的马桶上手足无措,焦急呼唤妈妈;一些洗手台让孩子够不着水流……这些看似细小的困扰,恰恰暴露出不少博物馆在基础服务上的短板——一些厕所缺乏儿童专用设施,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实际需求。
笔者检索相关新闻报道发现,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文博场馆出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部分场馆建设年代较早,设计时多着眼于成人使用标准,对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考虑不足。同时,尽管现行《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对厕位比例有所规定,但对儿童厕位、家庭卫生间等配套设置尚未形成强制性要求,导致许多新建或改造项目缺乏明确指引。此外,一些老场馆受限于原有建筑结构,改造难度较大,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儿童如厕需求的理由。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不少地方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付诸行动。北京近期出台新规,明确要求博物馆提升无障碍环境,优化儿童如厕体验;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较早设置了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的家庭卫生间;成都东郊记忆园区也创新推出亲子卫生间,赢得家长广泛好评。国家博物馆在卫生间改造中兼顾无障碍功能与文化氛围,芜湖科技馆则推动第三卫生间落地。这些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只要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公共服务的高度,从来不取决于最光鲜的展厅,而在于最基础、最贴近人心的细节。一个符合儿童身高的洗手池,一间配备婴幼儿护理设施的家庭卫生间,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正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公共服务更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实现设施与人之间的适配,让设计传递人文关怀。
破解“如厕难”问题,表面上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本质上却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它要求我们在规划之初就预见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在建设过程中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在管理服务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当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行动不便的长者——都能在细微处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照,我们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温度的文明载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