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短剧导演过劳猝死:虚假繁荣的行业“病”在何处?

新闻两点论 张武

短剧市场崛起的背后,藏着看不见的心酸。近日,一位短剧导演在连续多日日均工作超17小时的高强度拍摄后,于家中突发心梗离世。其妻子王女士在社交媒体发布悼文,引发网友关注。

据报道,从今年10月14日至17日,短剧导演高俊持续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18日杀青回家后,他仍未停歇,20日离世当天中午仍在通过微信处理后期工作。事发约半月后,涉事公司按照1000元/天的“副导演标准”支付其工资6000元(含交通费)以及“一万元抚恤金”。王女士在丈夫的遗物中没有找到其与当事公司所签订的工作合同,双方连明确约定薪酬的聊天记录都难以找到。

高俊不幸离世,不仅是单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短剧行业系统性病症的集中显现。

财富奔涌而分配不公,是病。短剧虽创造出可观的商业流水,却构建了一座极不健康的“财富金字塔”。平台以渠道优势稳占大半流水,流量成本吞噬八成以上预算,真正落到内容创作环节的资金所剩无几。制作方为求生存,只能不断压缩本就微薄的制作成本——而人力成本,往往成为第一个被牺牲的对象。

劳动高强度与保障缺失,是病。在“项目制”外衣下,不少短剧采取了规避劳动合同与社保责任的举措,无保障、超工时成为常态,创意人才甚至被异化为可快速替换的“数字耗材”。像高俊这样的导演,在缺乏团队支持的情况下,需同时承担进度推进、表演指导、摄影调度等多重职责,体力与脑力在几十个小时的高压工作中被严重透支。这套以牺牲人的健康与尊严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埋下了悲剧上演的种子。

从业者被迫妥协内卷,是病。当“高俊现象”成为行业普遍,个体的选择空间被严重挤压。在“有活干”与“有保障”之间,多数从业者只能无奈选择前者。这种“向下竞争”的恶性循环,非但无法改善个人处境,反而不断拉低行业底线,让劳动者陷入“越努力,越廉价”的生存困境。

高俊之死,从个体悲剧迅速演变为一场行业公共讨论,若以牺牲从业者健康与安全为代价,其繁荣何以持续?唯有当每一位创造价值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严与保障,短剧才能真正从“虚假繁荣”走向“真实成长”。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