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宇
近日,广州多名网友反映,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繁出现弹窗广告,尤其是“摇一摇”触发方式严重影响早晚高峰过闸效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网友提出的质疑,广州地铁客服竟然一度回应称:“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若乘客有相关诉求,可提供信息由技术部门处理。
“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这一说法,使此事迅速登上热搜。许多人都认为,这体现出的是一种“知错不改”的傲慢,而非公共服务提供者应有的态度。网友反映情况的处理结果,也因此备受舆论关注。11月3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广州地铁方面回复称:关注到网民的建议后,已当即关闭该位置广告,并与合作商沟通,完善广告交互形式,杜绝此类干扰基础功能的广告。后续广州地铁将持续听取乘客的建议与意见,及时调整优化用户体验,服务好广州地铁App用户。
从广州地铁的最新回复上看,当地网友所反映的App弹窗广告频繁出现的问题,早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果断处置。而且,广州地铁还对媒体透露了全套的后续整改方案,其认错态度不可谓不诚恳,服务意识也不可谓不到位。就此而言,此事似乎已经妥善解决。然而,这也让人更想追问:既然广州地铁明明能够采纳关闭弹窗广告的建议,其客服又为何要用“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这样的说法,对提出建议的网友反唇相讥呢?
追问这个问题的意义,并非要对特定单位吹毛求疵。就事论事地说,只要令乘客感到困扰的弹窗广告确实已经下架,就能够解决用户的使用困扰。但是,社会同样不应忽视:广州地铁客服不恰当的回应方式,不仅冒犯了对其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的用户,还在更大范围内激起了广大公众的反感。
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未必是个错误的判断。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别说喜欢看广告了,就算有人对这种“摇一摇”广告上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地铁客服回应用户提议,显然不是一个适合“抠字眼”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地铁方面还应从常识出发,对社会主流观念有最起码的认识。
扪心自问,在日常生活中,谁在使用App时喜欢广告的干扰?那种一不小心,就可能在正常操作过程中被“误触发”的“摇一摇”广告,更是令人深恶痛绝,在网上处处都能看到相关负面评论。更何况,地铁App的应用场景本来就常常伴随手机移动,这时插入“摇一摇”广告,必然会给用户造成严重困扰。公众完全可以理解,部分App需要依靠广告营利,但广告对用户的干扰已经严重到一定地步,客服还硬说“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又能指望公众回报以怎样的评价呢?
对此,不论是这起事件中的广州地铁,还是其他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单位,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以更积极、更友善、更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的态度,应对服务对象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其他诉求。如果对方提出的诉求正当合理,并且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接到诉求的单位就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退一步讲,即便对方提出的诉求不甚合理,或是难以落实,公共服务提供者也应耐心解释,并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自我约束。无论如何,“回怼”用户都不是一个理智的选项,除了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加剧用户对本单位的不信任感。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用户不愿再向相关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阻塞本应存在的沟通渠道。
公共服务的底色应当是尊重与倾听。正因如此,能否将心比心体察用户需求,并以恰当的方式回应,正是衡量公共服务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