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法官“不务正业”直播带货 其实是“法网柔情”

新闻两点论 贾知若

要说“画风清奇”,得看以下一幕——多名身着制服的法院工作人员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开始售卖螃蟹……10月31日晚,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看到高淳区法院法官“花式带货卖螃蟹”,视频甫一流出,立即引发热议。

因何诧异?法官本是“天平的守护者”,法槌、法袍以及审判席的高台,将其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悄然疏离。如此严肃的具像化存在,焉能出现在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直播间内?

据南京中院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场直播是南京市高淳法院为助力诚信债务人清偿债务,推出的司法变卖直播专场,除了帮助债务人解决困难,最重要的目的是普法。简言之,是在做执行回款工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播带货”。且直播并未占用正常上班时间,而是由执行团队加班筹备。结果也较为圆满,2.5小时的时间,共卖出100多单,基本将当前债务人家里已成熟的螃蟹卖完了,收入汇入法院监管账户用于偿还债务。

综上,法官能不能“花式带货”不仅有一个肯定的回答,而且理当点赞。

如何普法?这场直播的背后,是一个关于“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称为“类个人破产”)的司法实践。2015年,秋兰的母亲因交通事故需赔偿受害人26万元,为还债开始养殖螃蟹,却因技术问题亏损80多万元。南京高淳法院确认其无逃债行为后,启动“类个人破产”程序,通过直播帮助其变现资产。通俗地讲——把诚实而不幸的自然人想象成一名登山者,由于种种原因,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背包”,攀登途中还遇到了“失业、疾病、生意失败”等意外极端天气,他发现自己体力透支、失去补给、寸步难行,“背包”越来越重,甚至快要坠崖。此际,人民法院就如同一支专业的高山救援队及时出现,虽然不能直接把登山者空送到山顶,但会帮助他制定新的攀登计划……负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而这希望,如今就在直播间里走进现实。

这场“花式带货”,本质是一堂公开的普法课,而且运用了契合时代脉博的、新的传播渠道。 即使从不问过程的“结果论”来看,这样的创新也值得提倡。

如果你不能接受法官也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那是因为忘记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罗大众之一,并默许了永远要“端着”的形象……而影视剧里屡见不鲜的“孤独的正义守护者”,其实也一脉相承,或早已与现实脱节。

以往,在省级法院“中青年审判领军人才培养方案”中,新一代法官的岗位锻炼要求已经有所改进,不仅要求将法条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并切实“落地”,还要求从“专科法官”变为“全科能手”,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理解司法的本质。如今,一场“花式带货”显然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口,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