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评论员 刘方志
9月2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在四川启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的88支队伍将陆续赴川参加评选。这是一次历史悠久的评奖项目与群众文艺事业在四川的深度拥抱。
群星奖是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承办这一国家级政府奖为何选择在2025年的金秋落地四川?
答案藏在时间深处。四川自古就是群众文化创作的沃土,自古就带有接地气的文化基因。从地下出土的说唱俑到源自茶馆酒肆的川剧,就是四川群众文艺源远流长、生机勃发的明证。答案也藏在四川致力于繁荣发展群众文艺的决心里。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文化强省建设,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深化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探索与实践,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承办群星奖终评,是对四川群众文艺建设成绩的检验和莫大肯定。换言之,四川在群众文艺建设过程中呈现的新气象、新特点,为群星奖终评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良好的“共生”效应。四川始终把人才作为群众文艺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完善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筑牢了人才培养之基。四川现有文化馆从业人员约3600名、每年汇聚约2800支常态活动队伍。四川大力实施群众文艺创作提升计划,涌现出《亮花鞋》《泸州雨坛彩龙》等精品力作,且多部作品斩获群星奖重大奖项。
承办群星奖终评,为四川与兄弟省份或团体双向奔赴提供了良好契机。在群星奖终评过程中,各地、各团体有多部优秀作品参与评奖,这是国内群众文艺的一次集中交流与展演,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深远追求。其间,兄弟省份或团体通过互相切磋技艺、互相交换创作经验,既带动了地方群众文艺建设的进步,还能广泛凝聚群众文艺创作的共识,创作出更多贴近心灵的优秀作品。
评奖不是目的,目的是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推动群众文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方面,可以此为“推进器”,不断推动四川群众文艺创作水平提升、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焕新、基层文化人才发现与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和文旅深度融合,从而拥有更多人才、更强队伍、更多精品;另一方面,可以此为动能,助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