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庭艳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最近电力施工,店里用电却一点没耽误!”10月20日,盐边县红格镇商铺老板尹国强望着家门口正忙碌推进的10千伏红温线网架标准化改造工程感慨。此次改造项目完工后,红格集镇的6条供电线路将“牵起手”,实现互带互联,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
这背后,是攀枝花全域配电网悄然进行的一场“数智化蜕变”。
早在红格镇打造旅游小镇时,“三线入地”工程就已让空中蛛网般的电线“隐身”,实现了线路焕新。而数智化升级,更像是一次“看不见的焕新”——配电网装上了“智慧大脑”,线路运行状态实时感知、故障点位秒级判断、负荷自动转移,供电保障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警”。
电力人员检查维修电力设施
支撑这一转变的,是两项关键技术:线路互带互联,就像让配电线路“手拉手”,把两条甚至更多条10千伏线路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当某一条线路出现问题时,其他线路可以迅速伸出援手,减少线路故障对居民用电的影响;一二次融合开关,如同电网的“神经末梢”,大幅提升负荷转供灵敏度,它就像一个敏锐的“侦探”,能够快速感知到负荷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实现负荷的快速转供。“一旦A线路某段突发故障,依托线路互带互联和一二次融合开关,我们能迅速把未故障区段的负荷转移至B线路,最大程度压缩停电时间。就像给电力供应上了一道‘双保险’。”攀枝花电力调度中心调度员黄正琳解释说。
配电网升级过程中,为了尽量不影响居民用电,电力人员提前数月完成电缆沟建设,在施工时,采用线路转供+带电作业的“无感升级”模式,做到“施工零停电”。完成升级后,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调度下,电力需求与线路状况实时匹配,每一度电都精准地流向需要的地方,确保供电平稳过渡。
电力人员检查维修电力设施
不少攀枝花居民从日常用电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盐边县温泉彝族乡野麻地村村民侯伍散的家,与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坪原村谢补散的家,相隔仅百米,但因分属不同供电线路,常面临“一家有电一家停”的尴尬。如今,箐温线与格洼线完成数智化改造,电力负荷可远程智能切换。“以前打雷下雨就担心停电。现在虽然还是能看到电力人员抢修电网,但家里用电几乎不受影响。”侯伍散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域供电可靠性已达99.941%,平均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村民杨志刚说,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田间的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洒水,农户家中的农产品加工设备持续运转,既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也拓宽了农民增收之路。
(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