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曾勋
近日,媒体刊发的一篇文章,戳中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痛点。“那咋了”“包的”“栓Q”“受着呗”“因为我善”等出自短视频、直播间的网络烂梗,开始不分场合、不分语境地出现在小学生的日常对话乃至书面表达之中。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流行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偏爱高互动、易传播、有冲击力的内容,不少成年人尚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更何况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意识的青少年。他们常年接触简单而戏谑的烂梗,自然而然受其影响。有人担心,网络烂梗潜藏不良诱导,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也有家长担忧这种语言会对孩子“三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表达习惯,汉语语库也一直通过吸收新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今天对网络流行语和热梗,不必一概否定,学校、家庭有做好引导的义务。有中学生就现身说法表示,偶尔使用一些网络用语,不失为当代年轻人新的表达方式,但使用时应注意一个度。对那些胡言乱语、粗鄙庸俗的黑话烂梗,则应该旗帜鲜明地抵制。比如,有的青少年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这些烂梗不仅污染语言环境,还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工具。
江西一名教师则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担忧,她担心网络烂梗会将孩子脑海中其他优美语言覆盖,削弱孩子用精准、丰富、优美的语言表达自身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这种担忧并不多余。学者韩浩月认为,近些年社会的语文素养在变低,发达的互联网不停制造产生的流行词,让汉字使用变得粗鄙化,使得年轻人的语言变得贫乏与空洞。
曾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走红,展示了语言与思想之美。如今,部分内容生产者以“流量”“盈利”为先导,制造着粗糙、快消的内容,对年轻人的语文素养带来巨大冲击,网络烂梗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无论是家长、老师、平台和相关机构,都有责任自我审视,追问“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应认识到,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彻底清除网络语言,而在于着力培养青少年对语言美感的鉴赏力和判断力,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世界中,能够自主选择深度而非沉溺于浅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