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凉山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变身“蓝莓叔”,收入翻一番丨我的“十四五”字典·增

我的“十四五”字典·增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几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收入也多了两三倍,去年我们村的人均年净收入有2万多元


我是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先给大家报个盘:这几年,我家的人均年收入,从一万五千元涨到接近三万元了。

吉勒次子接受记者采访。

过去,我们村真的很穷,2018年才脱贫摘帽。那时候,我儿子在上大学,女儿还小。村里也没什么产业,大家主要种马铃薯、苦荞、燕麦,所以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增加一些收入。

5年前,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我们开始种蓝莓,一开始只有50亩。说实话,我们哪里认识蓝莓呢?所以很担心收成问题,怕白干。那段时间,农业专家和村组干部天天给大家作讲解,有的还挨家挨户搞宣传。正是通过这些,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村种出来的土豆好吃,是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光照条件,这里不仅适合种土豆,还非常适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火普村。

我们村的蓝莓是高原蓝莓品种,比较耐寒,成熟季节一般是8—10月,属于中晚熟,果子味道香甜,口感好。现在大家到村里来,沿着公路两侧就可以看到很多蓝莓。我们的蓝莓种植是生态种植模式,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施的是有机肥。

蓝莓一般三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量约12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一亩地的产值在3.6万元左右——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吉勒次子正在查看大棚里的蔬菜。

很多人会问,我和村民们是如何从村里的产业,特别是蓝莓种植中受益的?我来细细算个账:一是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种植蓝莓的土地,每年每亩的费用为400元;二是务工收入,很多村民,包括我妻子,可以在蓝莓园务工,主要做施肥、除草、采摘等,现在我们能带动60多人就业,人均一年有1.5万余元收入。

后来,我们慢慢做大规模。到2022年9月,村里已建成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目前,全村蓝莓种植面积已超过1100亩。我家的土地有30亩流转用于种植蓝莓,我还是村里集体经济项目蔬菜大棚的管理员,管理大棚面积14.7亩,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

应该说,这几年,蓝莓产业逐渐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今年9月,我们村还开展了蓝莓采摘季文旅系列活动。今后,我们希望依托蓝莓种植,发展乡村旅游,形成采摘、住宿产业发展一条龙。

火普村。

蓝莓种植,让我的家庭发生很大变化。2019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现在在美姑县当老师;女儿现在上初三了,学习很用功,希望她考上好高中,以后上大学;妻子有时候在村里的蓝莓地和大棚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现在,村里人都叫我“蓝莓叔”,我也希望带着大家一起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好。现在,正值彝历新年,这是我们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庆祝丰收、亲友团聚的日子,欢迎大家到火普村做客,一起感受我们的有机农产品。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李天锐 整理 何勤华 摄影)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