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孔子传授《道德经》?文博短剧别为了戏剧效果篡改历史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张斌

在刚刚过去的中小学生秋假期间,某旅游景点上演的《孔子》历史剧中,存在多处明显历史常识错误:孔子周游列国竟向各国君王兜售《治国策》,孔子时代的店家悬挂着用隶书书写的店铺标识,甚至出现孔子教授学生《道德经》的荒诞情节。与此同时,一批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的文博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悄然走红。这些剧集剧情夸张,甚至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历史真实性。

在部分文博历史短剧和微短剧中,历史准确性存在被置于次要地位的倾向,娱乐性和传播效果成为更优先的考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微短剧的兴起,历史被进一步碎片化和戏说化。为迎合短视频传播规律,复杂的历史事件被简化为单一冲突,历史人物被贴上现代标签,历史背景被模糊处理。某部讲述唐代诗人的微短剧中,竟然出现宋代才出现的器物;一部成都本地拍摄的文博微短剧中,诸葛亮写着“四不像”的草书。

文博短剧历史细节失真,一方面暴露的是创作环节的能力不足,部分创作者的历史功底薄弱,对真实历史了解不足,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历史语境与现代观念的矛盾。部分创作不自觉地以现代思维和价值观演绎历史人物与事件,这种深层的“现代化”改编,其潜在影响可能比表层的史实错误更为复杂。当失实情节侵蚀着历史传承的根基,孩子们错误的历史认知便悄然形成。

《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中明确规定:网络视听节目不得违背基本的历史常识,缺乏基本的历史依据,任意曲解历史。短剧属于一个新兴门类,文博微短剧的监管体系和审核标准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审核标准和责任主体都有待进一步明晰。

确保历史准确性,制作机构应承担首要责任,主动咨询或聘请历史学者或文博专家对剧本核心情节、重要称谓、典章制度及服饰道具等进行审核。播出平台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审核机制。对景区上演的历史剧,要求主办方向当地文化部门备案剧本和审核意见;对上线播出的文博微短剧,平台应要求制作方提供历史准确性审核证明。

唯有建立严谨的审核机制,确保文博短剧的历史真实性,才能向后代传递真实的历史记忆,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真正光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