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整治公文抄袭,需找准三点原因

新闻两点论 张微微

公文抄袭,乍看像模像样,细看似曾相识。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直击机关公文“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典型的文风、作风顽疾。

前不久,山西五台县与广西平乐县接连曝出的公文抄袭事件令人瞠目:五台县一篇县长调研稿与当地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的调研稿重复率超80%;平乐县的森林防火规划竟将500多公里外湖南安化县的地理信息原封不动“复制”过来,甚至连乡镇名称都未更改。

文风体现党风、作风,公文“拿来主义”看似文字失范,实则折射出部分机关作风漂浮、懒政怠政,是“四风”问题的一种表现。它让实干精神在“投机取巧”中被侵蚀,政策严肃性在“不专业”下被消解,政策落实在“材料包装”中被空转,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零容忍”态度向其“亮剑”。

发生公文抄袭现象,与‌“文山会海”不无关系,执笔者把精力用在了“赶”上。如五台县、平乐县两地事件均暴露出上级催文时间紧迫、基层公文审核不严等问题。一些地方过度重视材料,甚至产生了“材料厚度等于工作力度”的扭曲观念,导致基层干部疲于赶制,他们主动或被动地忙于“包装材料”,在“数量优先于质量”的考核导向下,“复制粘贴”成了省时省力的“捷径”。因此,必须持续坚持将基层减负落到实处,严格落实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要求,大幅减少“文山会海”。同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文件质量”“政策实效”纳入考核指标,多看问题解决度、群众满意度,少看材料厚度,减少形式主义式的需求。

自己写不如抄材料,甚至水平和见识拼不过AI,暴露出基层干部公文写作能力的短板。要加强专业素养淬炼,练好写作、表达、落实“基本功”。各级党政机关可通过常态化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人员交流锻炼、公文写作评优等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方法论的传授,帮助其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与时俱进举办有关人工智能(AI)应用的相关培训,让党员干部正确使用人工智能(AI)模型提升公文写作质效。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确实有些干部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这才发生了连地名都抄袭的可笑一幕。要深化制度建设,建立“起草人负责+多层级复核”机制,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对抄袭、拼凑的文稿“一票否决”。并可探索建立全国公文数据库,通过语义分析、跨域数据比对等自动预警抄袭,让“文字裁缝”无处遁形。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深处树立“公文不是抄出来的,而是基于实际工作磨出来的,其目的是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的正确导向,扭转“干得好不如写得好、报得快”的错误认识。

公文虽小,却是观察党和政府治理能力与工作作风的窗口。多省区已开始专项整治,但这仅是起点。唯有将“零容忍”的态度贯穿始终,让原创成为底线,让务实成为常态,公信力才能在每一份严谨的公文中累积壮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