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全国评论员看四川|引大济岷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

贵州日报评论员 伍少安

近日,引大济岷工程在众人期盼中开工,大渡河将“携手”岷江润泽“天府之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炽热梦想,终于变成火热的建设现场。跨度之长,以261公里成为四川史上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联通之美,一条“巨龙”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相连,弥补了水资源“贫富不均”的缺憾;施工之妙,巨大水冲力通过水电站转为电能,难题变成了惠民生的课题。而这个工程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已在内心激荡出一股力量。

纵览诸多引水工程,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河南红旗渠,洋溢着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贵州大发渠,铭刻了老支书黄大发“用命换水”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一条渠,不仅是悬崖绝壁上的惊险建筑,更是润人心田的精神丰碑。引大济岷是现代化水利工程,虽无需腰拴绳索、飞荡悬崖,但工程沿途经过29个地质断裂带,应对世界级的技术难题是攻坚克难、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写照,与大熊猫国家公园“无扰共生”的线路规划、国内引调水项目“输水压力最大”的管道设计、智能系统按需分配自动调节阀门开度等难题的破解一样,都具有鼓舞人们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四川引大济岷工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功能。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依旧在引水灌溉、泄洪排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古代工程智慧的代表。而引大济岷,是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两大“国家级”水利工程在成都平原交汇,闪耀着中国治水“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古今智慧。

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跃升物质文明,还需要繁荣精神文化。引大济岷与都江堰在文化视角中相互辉映,也让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变得更加厚重。可以用都江堰的水泡一杯茶,细细品味古人智慧的上善若水,也可以用引大济岷的水煮一顿饭,慢慢体会长达六七十年的梦想追求、8年建设工期的为民初心;两大水利工程与绿色工业、现代文旅、灌区农业的深度链接,将为地方人文经济发展注入更深沉的动力,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