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何嘉琦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令人畏惧,但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后,治愈率高。10月30日,川观新闻“顶流医声”直播邀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乳腺中心主任医师罗静、副主任医师张海燕、副主任医师刘世伟,详解乳腺癌的预防、筛查与治疗。
乳腺癌“偏爱”这几类人,男性也需警惕
乳腺癌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罗静分析,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或基因突变;外因中,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是重要诱因。同时,人体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会随年龄增长、抵抗力下降而减弱,这也为癌症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川观新闻采访罗静(右)
部分人群的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对更高。“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人需格外警惕。”罗静举例,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姊妹、儿女)中患病亲属数量越多,风险越高。
此外,30岁后结婚生育、未生育、多次流产或生育后未哺乳的女性,发病风险也会增高;曾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病史、一侧患过乳腺癌的人,另一侧乳房患病风险会高于常人;12岁前月经初潮、绝经时间晚(行经40年以上),或是儿童时期因其他恶性肿瘤接受过胸部电离辐射的人群,也属于高危群体。
“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其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罗静表示,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或外观改变,因乳房组织少反而更容易早期发现,需同样重视。
结节≠癌症!读懂BI-RADS分类,分清结节“善恶”
“当乳房出现某些典型信号时,要提高警惕。”张海燕举例,单侧、无痛性的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尤其是近期新出现的无痛肿块,需优先就医评估;乳头新出现的内陷、乳房皮肤呈现橘皮样改变或酒窝状凹陷、乳头糜烂脱皮、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等,也需要重视。此外,即便乳房未摸到肿块,但腋窝处发现不明原因的肿块,可能是淋巴结肿大,也可能与乳腺癌相关。
采访张海燕(右)
体检季来临,解读乳腺检查报告成为公众的迫切需求。张海燕表示,每份超声或钼靶报告末尾的BI-RADS分类,是判断风险的核心指标。“从0类到6类共7个等级,3类良性可能性极大,仅1%—2%的恶性风险,发现后建议请专业医生结合年龄、结节出现时间等综合评估,可短期3—6个月复查。而4类及以上则需高度警惕,4类分为4a、4b、4c三个亚类,恶性风险从2%—10%、10%—50%到50%—95%逐步升高,需进行活检;5类意味着高度可疑恶性(超过95%),必须立即就医。”
报告中的乳腺结节、囊肿,常让不少女性陷入焦虑。张海燕解释,乳腺结节泛指影像学上发现的乳房内异常病灶,就像“人”的统称包含不同人群一样,结节可能是液性的囊肿,也可能是实性结节。“囊肿内部多为液体,良性概率极高;实性结节则可能是纤维瘤、增生结节等良性病变,也可能是乳腺癌,关键还是结合BI-RADS分类和专业医生的评估,判断其良恶性风险,再决定后续处理方案。”
筛查频率有“讲究”,高风险人群需“提前”
罗静介绍,临床早已形成成熟的三级防控网。一级预防聚焦日常生活干预,是降低发病风险的基础。对于女性而言,体重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更年期后,减少高脂高糖加工食品摄入、维持健康体重,能有效降低风险。
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制品有益,但需避免过量;烟酒对乳腺健康危害显著,应尽量远离。
规律运动同样关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快步走等,帮助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减少患病可能。
良好心态也不可或缺,长期抑郁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此外,适龄生育并坚持产后哺乳6个月以上,能降低雌激素相关疾病的风险;使用保健品和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应选择成分标识清晰的正规产品,避免长期大量摄入雌激素、孕激素;生活中减少环境雌激素接触,少用塑料容器装食物,避免不必要的胸部电离辐射,必要检查时做好防护措施。
“即使做好所有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无法完全避免乳腺癌的发生,因为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罗静坦诚,这时,作为二级预防的定期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般人群,35岁前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我查体即可;40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进行专科筛查。而高风险人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从20岁起启动筛查,除彩超,还可能需要进行钼靶或磁共振检查。”
“很多人误以为钼靶比超声更高级,这是误区。”张海燕补充道,超声通过超声波成像,适合各年龄段女性,尤其对腺体致密的年轻女性,能清晰显示小结节、囊肿等实性或液性病变,但对微钙化的识别能力较弱;而钼靶属于乳腺X线检查,通过低剂量透射,能更清晰地发现异常钙化和结构扭曲,这正是超声的短板,两者结合才能覆盖筛查需求,避免遗漏早期病灶。
确诊莫慌
早期乳腺癌治愈率超95%、年轻患者可保乳保生育
“早期乳腺癌根治后10年不复发,即可视为治愈,治愈率可达95%以上。”罗静表示。
治疗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多种治疗手段的科学应用。刘世伟介绍,核心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它们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分期、年龄、肿瘤类型等制定个性化组合方案,实现“排兵布阵”的精准治疗。
采访刘世伟(右)
手术是最核心的治疗手段之一。无论选择保乳手术、全乳切除术还是术后重建手术,核心目标都是将局部肿瘤病灶彻底切除,为治愈打基础。化疗作为传统的全身治疗方式,如今毒副作用已能得到较好控制,能有效降低高危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靶向治疗则是针对性更强的“定点打击”,药物精准作用于肿瘤靶点,毒副反应相对较小,是降低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内分泌治疗聚焦于雌激素相关的乳腺癌类型,通过抵抗或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复发风险;免疫治疗则通过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杀伤肿瘤,在三阴乳腺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价值。
针对年轻乳腺癌患者,刘世伟强调,治疗要关注肿瘤根治,还要兼顾外形保留、生育需求等个性化诉求。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医生会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创造保乳条件,或采用腔镜手术将瘢痕隐藏,即使无法保乳,也可通过术后重建重塑乳房外形。“年轻患者无需放弃生育希望,可通过冷冻胚胎、卵子、卵巢组织或药物干预等方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稳定后,实现生育愿望。”
罗静提醒,长期随访同样重要,中晚期患者随访需长达10—30年,患者不可擅自停药,出现不适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