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摄影 吴枫
进入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全省各地涌动着攻坚克难、全速前进的热潮。从主体封顶的厂房到即将合龙的大桥,从拔地而起的产业新地标到即将投产的智能产线,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共同勾勒出四川“抓项目促投资”的奋进图景。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将抓项目促投资摆在突出位置,一大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1—8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9%,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6%,展现出稳健发展态势。
切换到四季度“冲刺模式”,四川如何加快抓项目促投资?10月13日至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集中采访团奔赴成都、遂宁、绵阳、德阳,深入项目一线,探寻发展答案。
项目攻坚提速,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在成都站(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工程现场,上千名建设者协同奋战,推土机、挖掘机等30余台大型设备轰鸣不息,高耸的塔吊挥动巨臂,数十辆运载车如织穿梭。目前,车站1至8道及1至5号站台的建设工作已完成。
成都站(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工程现场。
“项目正处于第三阶段,主要施工9至18道站房基础及结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客站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聂兆希说,“成都站扩能改造工程已完成整体进度的60%以上。车站预计2027年建成投运,将与成渝中线高铁同步开通。”
转战成华区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成都百联奥特莱斯项目的工地上,新翻的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气息,几台挖掘机正在杂草丛中有序作业,而刚硬化好的水泥广场已初见雏形,门口新开辟的道路,即将迎来众多的机械设备。
“我们今年4月成功摘地,10月正式开工建设,超期完成任务。”成都百联奥特莱斯项目总经理周全信心满满地说,“随着建设开工,工人、器械将陆续进场,全力以赴加紧建设,要在2026年4月实现'达正负零',预计2027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在德阳市域铁路成德S11线鸭子河北岸,全长496米的大桥,桩基、承台、桥墩已全部完成,4座桥墩稳稳矗立河中,河面上桥梁段也已架设到位。北岸31、32号墩之间,移动挂篮正在作业,两段桥体即将“牵手”合龙。“全桥预计12月底实现整体合龙。”四川成德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土建四工区业主代表张智勇介绍,距离大桥不远处的三星堆站也即将破土动工。
市域铁路成德S11线鸭子河建设现场。
这样火热的建设场景,在4天的行走中随处可见。随着这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四川项目投资规模增长明显。截至8月底,810个省重点项目、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四川部分)年度投资完成率分别达84.6%、75.3%,分别超时序进度18个、8.6个百分点。
充沛的项目储备更为未来发展蓄力,截至9月底,四川储备库项目超2.9万个,总投资近12万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过半,发展后劲十足。
智造升级赋能,激发产业变革“新引擎”
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展现了四川发展的“硬速度”,改造升级的智能生产线则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行走在四川的产业园区,“智改数转”正在重塑制造场景。
在德阳高新区汉舟智能电气产业基地,每天至少有50台(套)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从这里下线,发往全国各地。
汉舟电气智能工厂。
“今年6月我们刚刚搬入这个新厂区。”四川汉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春志介绍。他的身后,智能生产线安静而高效地运转,能自动识别需求,精准适配各类模块,真正实现“柔性制造”。数台AGV小车沿着预设路线,将加工好的部件悄无声息地运往下个工位。
随着新厂区完工,这个30年的老厂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叶春志坦言,实施“智改数转”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以往人工出入库,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都受限。现在立体仓库基本实现无人值守,效率提升60%以上,精确性达到99%左右。”近年来,汉舟电气累计投入2亿余元引入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成功打造智能工厂,目前已达到智能工厂先进水平。
同样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还有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在东总装车间,这里每57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将质量控制前移、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这家2009年建成的汽车工厂,正迎来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时刻。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新车下线。
“捷达品牌正以生产线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核心抓手,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级。”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产品管理部SUV车型产品经理李果表示。这一升级恰逢其时——今年8月,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中国一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在成都打造覆盖“研产供销”全价值链的汽车企业。
汽车产业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已集聚一汽丰田、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以及56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25年1月至5月,成都市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26.7亿元,同比增长21.1%,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不仅如此,“智改数转”的浪潮正从单个工厂向整个产业生态蔓延。2024年10月,四川提出“到2027年力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目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7%、85.3%,并持续提升。
建圈强链聚合,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持续升级,背后离不开“建圈强链”的牵引。10月14日,省政府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进专题会指出,要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做强能级做大规模做优生态。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17个重点产业以圈链协同的方式加快突破。
在遂宁,以天齐锂业为“链主”构建的“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综合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吸引50多家上下游企业集聚。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天齐锂业与四川裕能紧密协作,实现“产品库”与“原料库”无缝对接,仅物流成本一年就可节省200余万元。目前,遂宁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约670亿元,占全省锂电产业四分之一。
将视野扩展,四川目前已形成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锂电新能源产业格局,目标是到2027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
在绵阳,新材料产业链正在书写新的产业传奇。“这块仅500克的磁钢,充磁后能吸起约400公斤重物。”在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常务副总经理黄浩手持一块鸡蛋大小的磁钢向记者展示。这种被称为“磁王”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每台新能源汽车需要约2.5公斤,工业机器人单台用量约3.5公斤,风力发电机、智能手机等也都离不开它。
作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绵阳巨星永磁全部达产后规划年产10万吨。虽然四川是稀土资源大省,但“永磁材料产业长期产量不高、技术相对落后”,黄浩坦言,“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如今,产业链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巨星永磁已吸引4家核心外协加工企业从沿海迁至绵阳,并带动吉利、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前来对接合作。
目前,绵阳依托中电科九所等科研平台,已初步构建从磁性材料、器件到永磁电机,再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2024年实现产值79.7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从锂电新能源到磁钢新材料,目前,四川的17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协同推进机制,柔性显示、超高性能永磁材料、核电设备、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