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云鸽 杭州报道
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考古实证、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旅游压力与社会变迁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
分论坛现场
论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郑万泉以《蜀道考古与蜀道游径》为题,分享了蜀道作为“考古中国”重点项目的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蜀道作为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古代国家路网遗存,沿用两千余年,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郑万泉指出,尽管蜀道研究已开展多年,仍存在多学科融合不足、研究时段不均、记录手段传统等问题。
郑万泉在分享中
为系统性推进蜀道保护与研究,自2022年起,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四川联合陕西、甘肃、重庆等地考古机构与高校,启动“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项目从“摸清线路”“突破节点”“综合研究”“传承利用”四个维度入手,推动蜀道考古走向系统化与标准化。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在调查方法上实现多项创新:明确蜀道遗产核心范围为古道两侧50米,建立道路四级分类体系,统一记录标准,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施跨区域联合考古。例如荔枝道调查由重庆牵头,川陕协作推进,为跨省区大遗址考古积累了新经验。
在保护的同时,蜀道也积极探索“活化”路径。郑万泉介绍,金牛道、褒斜道、米仓道等路段保存状况良好,与当前文物主题游径建设需求高度契合。广元市已推出四条古蜀道徒步线路,累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去年,四川发布“蜀道金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方案,打造天梯石栈、剑阁峥嵘等四条主题线路,并入选2024年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沿线社区也积极参与,设立标准化补给站,发展“古道咖啡”“古道民宿”等业态,带动就业与增收,实现“道以人兴,人以道富”的良性循环。
郑万泉强调,线性大遗址的保护利用需“同步进行、统一标准、多方协同、技术赋能”。目前,蜀道沿线已建立跨省市联席会议、司法协作等机制,并推动《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蜀道数字平台也在建设中,为未来系统性保护与智慧管理奠定基础。
“蜀道的保护与利用,未来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郑万泉表示,蜀道经验不仅为线性遗产保护提供范本,也为城乡协同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论坛在良渚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举行,更具象征意义。与会专家认为,从良渚到蜀道,从古城址到线性遗产,中国正走出一条考古保护与城乡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